突出特色,构建高等美术教育新格局

来源:中国美术 2018年04月04日 06:04

■桂城街道与高等院校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教育新辉煌赢在新格局

高洪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面临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但就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而言,完成这个任务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规模庞大、学校数量众多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组成结构更加合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甚至不同学校各自的特色更加鲜明,其中必须有若干所学校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一、加快高等教台分类管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要求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精英化阶段,由于当时高校数量少、招生人数少,完全可以用同一种方式管理高校。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逐步过渡到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张,仍然用一种方式管理高校,伴随而来的后果就是办学同质化,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今后“高、精、尖”人才怎么出,将成为问题。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必然要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高校各司其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一流。要完成这一任务,从管理高校角度迫切需要建立分类管理体系。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依照高校不同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实施分类管理

高校必须按培养目标分类。以艺术门类为例,除专业院校外,大量综合性高校都在招收艺术生,这种情况彻底改变了艺术从业队伍的整体结构。这些学生中,既包含大量产业化需求人才,也包括未来的精英艺术家,而对于这两类人群,其实应当采取截然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央美术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以培养高端艺术人才为目标,若简单套用所有高等学校通用的教学规范和评估标准,会损害中央美术学院办学模式中的优质成分和艺术特色,与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渐行渐远。

高校必须按办学特色分类。高校现行分类多以隶属关系、是否列入重点建设行列等为标准,如部属、省属高校,“98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以及综合型、工科类、文科类专业等。这些分类大多重视学校规模、硬件设施,且以综合性、研究性为高校教学标准,直接与学校获取的办学资源挂钩,导致所有高校一味追求“高、大、全”。只有以高校办学特色来划分类别管理,才能保证各类人才都按照适宜社会所需的方式培养。

最便捷的分类方法是按学生情况分。标准就是高校能否吸引该行业领域内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概括起来即“选才、抢才、捡才”的差别。一流的学校是吸引人才并从中挑选符合自身培养目标和需求的;次之的学校是相互间争夺人才:再次之则是等待接收前两类学校遗漏的人才。符合“选才”标准的高校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目标,属于精英化教育:否则即是培养产业需求人才,属于大众化教育。针对精英教育,应当尊重高校的个性发展,重在开拓创新:针对大众教育,应当按照相对统一、但必须以严格的标准实施管理。

一流教师和一流学生的评判标准,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等多个角度判断。回视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情况,从该校96年的发展历程中,汇聚了一批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历史和美术教育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许多大师级人物,都有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经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传统,世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人后来无疑都成为一流的教师。能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及其附中学习,是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学子在学习阶段的最高目标,从历史到现实,不是真心热爱美术、美术天赋不高、不具备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是进不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即使侥幸进入也无法完成学业,这样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可称得上是一流的学生。

三、保证精英教育有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

建立合理的分类管理体系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把办学质量做到极致。定位精英教育,应当把培养大师和大家作为重要任务;定位大众教育,应当把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技艺纯熟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

分类管理,必须给精英教育留下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端艺术人才的模式,即由一流的教师因材施教:全方位熏陶、高境界引领、大视野拓展,使一流学生耳濡目染、触类旁通、志在超越。这与大众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此类学校应当区别于大众教育,能够率先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教学活动,自主确定招生方式和标准,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等。

国家在实行统一管理时,应当考虑学校的不同分类,预留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管理方案及弹性制度,灵活处理各类学校的特色办学需求。以招生工作为例,中央美术学院设有建筑学院,旨在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建筑师。而建筑学类专业因按照国家学位的相关办理办法属于工学类别,如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学生不参加艺术专业考试,将无法测试学生的艺术功底,所录取的学生可能与我校的培养目标相悖,将直接导致我校接收的学生与工科类学校的学生没有本质区别,甚至接收的是三流的学生。

中央美院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最快、整体实力最强的视觉艺术学院。中央美院要在美术教育事业和美术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要发挥文化精英人才的引领作用。中央美院有一批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培养的是高端艺术人才,必须发挥文化精英人才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发挥艺术作品的引领作用。三是要发挥美术教育的引领作用。崇尚学术的中央美院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形成了光荣传统,积累了丰富经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探索德艺双馨的高端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四、促进高校在准确定位基础上改革

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各类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深化改革,把焦点集中在学科发展、教学模式及学校管理制度方面。

首先,是学科拓展的方向。我们既要发扬传统学科优势,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修养与坚实专业基础的艺术人才,成为担当社会主流文化艺术创新与实践的主体:又要在传统学科基础上,以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为导引,以科学技术新发展为契机,寻找新的生长点,拓展适应艺术发展潮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艺术人才需求的学科。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需要有与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的重大艺术创作和各类大型设计项目,需要建立具有参与国家重大艺术创作和各领域产业设计的能力和有效实施机制。这其中,一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需要与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的重大艺术创作。中央美院作为基础骨干,要承担重要任务。二是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将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央美院要更具前瞻性地参与影像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交互设计、数字电影等领域进行开发和应用,推动中国未来媒体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三是设计领域是中国产业转型的桥头堡,不仅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而且是艺术与生活最密切、最直接的结合:现代设计和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众多经济发达国家地区所赖以形成国际竞争强势的重要生产力。

其次,是各据特色的人才培养。中央美术学院业已形成成熟的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宽基础培养,以教授、大师为主导的工作室模式,坚持深入社会、写生实践,参与国家重大艺术创作和各领域产业设计等。这些教育教学制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能够保证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为艺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人才;但从定位培养大家和大师的角度,目前的教学模式仍需改进。

在基础培养方面,目前中央美院的优势是绘画技能的基础训练,学生所拥有的扎实基本功在国际艺术院校中享有盛誉。但要将他们培养成为大师和大家,完成传承创新的任务,使其在国际发展浪潮中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必须拥有足够的文化积淀。因此美院需要大力加强涉及人类文明、中国文化的人文基础训练,丰富人文类选修课类别。

在参与国家各领域产业设计方面,第一,学校应当更具前瞻性地参与影像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交互设计、数字电影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中国未来媒体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二,中央美术学院要最大化地发挥高端设计人才的资源优势,不断完善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窗口,为国家培养各个行业需要的精英设计人才,推动中国成为设计大国和设计强国。第三,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获取高校的自主发展空间,学校自身应当加快进度、做好准备,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建设上更上一个台阶,通过建设大学章程,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平衡学校内部治理权、行政权和学术权,处理好社会、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推动教授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保障学校的各项办学自主权从细节上落到实处,理顺学校、院系的治理关系,保证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各项工作及工作岗位的评价和考核导向正确。只有完成上述改革,才能保持学校始终具有吸引一流教师和一流学生的能力,并且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打破现有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的“一刀切”的折中模式,从学校办学的角度出发做好高校分类管理体系,让已经具有基本条件的专业院校确立和巩固世界前列地位,并且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高等教育体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