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公共艺术课在理工科大学的作用与价值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4月08日 10:15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举行公共艺术素养课程建设项目结题会议

蔡文彬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在理工科大学中有重要意义。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一种新类型的公共艺术课程,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征,有利于人文知识、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全方位提高,在理工科大学的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设计 公共艺术课 理工科大学

公共艺术课程(特别是设计类公共艺术课)在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是一个从认识到普及的渐进过程。我国理工科大学多数是1950年代院校调整的产物,其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受原苏联高校办学模式的影响。发展至今,虽然这类高校已经逐渐转变为以理科、工科为主,同时兼具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但要矫正原有办学思想和模式中的片面性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原有的办学思想和模式中,过分强调科技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知识的培养,直接导致毕业生综合素养不足。弥补这种不足的主要方法是同时并重科技和人文素养,并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有重要作用。相对于综合院校和艺术院校,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起步较晚,起点也较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较系统、较大规模的开设。相信随着公共艺术课程和相关的教学研究在我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不断加强,未来学生的综合素养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提高。

下面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大学公共艺术课的意义和特点、设计学科的特点、理工科大学的特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关系,来说明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在理工科大学中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一、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1.大学公共艺术课程的概述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争议,然而,人们都认可艺术有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启发生命等的积极意义,进而可以使人体验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状态。正因为此,艺术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古希腊时代的学者柏拉图和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工业革命以来,高等教育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科技教育的地位显著提升,人文艺术教育的地位逐渐弱化,导致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20世纪初,各国开始重新重视人文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1930年代前后,西方一些大学如哈佛、麻省理工、耶鲁等先后意识到忽视艺术教育的负面效应,进行了一些相关课程改革,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艺术类课程。此后,世界各国大学逐渐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各国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又将公共艺术课程分为艺术限定性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类。艺术限定性课程包括《艺术導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等8门课程,每个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艺术限定性课程,考核通过后方可毕业。艺术任意性选修课则根据各校的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的教育资源优势、教师特长等,灵活开设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其纳入学分管理。相对各校学时充沛的专业课程来说,我国公共艺术课程课时较少,而我国中学教育以应试模式为主,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也较薄弱,这两个先天不足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的顺利展开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二、大学的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

1.设计学科的概述

目前,设计学已经成为我国艺术学下的一个学科类型,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下又分为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8个二级学科。关于设计学的概念很难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因为某个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总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般而言,如果将设计视为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那么,“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

设计学科兼具艺术性和科技性的特征。正如学者诸葛凯认为:“设计艺术是两大要素的对立统一:功能合理性所依托的科学技术和审美价值所依托的艺术。而任何设计的最终使用者是人,所以,艺术设计的组成要素即是科学技术、艺术以及人的需求。或者说,人的需求一端连接着科学技术解决的实用性问题,一端连接着艺术创造解决的审美性问题,综合起来就是设计艺术。”一方面,人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必然要求物质产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从原始社会至今,设计作为物质生产的一部分,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尤其在近现代以后,设计和艺术总是相互影响,相互诱发新观念。另一方面,设计和科技理论、科技进步有关,科技是一种生产力要素,设计师受惠于科技进步,设计研究以一系列现代科技理论整合为基础。科技环境的改变对设计创造有直接影响,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的果实,以科技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导致现代设计思想的产生。因此,设计学科是连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天然桥梁。

2.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

公共艺术课程以传授艺术知识为主,所以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的类型必然受艺术学科门类划分的影响。2011年,艺术学科升格为一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专业类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一些限定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如《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属于音乐与舞蹈学的范畴,《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属于戏剧与影视学的范畴,《美术鉴赏》、《书法鉴赏》则属于美术学的范畴。而属于设计学科范畴的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为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也应该具有设计学科教学的一般特点。目前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的设计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主要有:《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平面设计》、《设计色彩》等。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类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艺术思维的形象性,也更强调科学思维的严谨性,有利于各类不同学科的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相对于设计类的专业艺术课程,设计类的公共艺术课程所针对的教学对象不同,为在校各专业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不必过分强调知识深度和难度,而强调普及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三、理工科大学的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

1.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建国后,我国成立了一批理工科高等院校,这些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曾经对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工科院校基于文理分科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显现出综合素质不高、创造力偏低等一些不足。一般来说,我国理工科大学更注重培养单纯的专业性较强的中高级科技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特别强调科技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上以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课程为主,人文素养长期得不到重视,人文艺术类课程在相当长时间内几乎处于空缺状态。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以抽象的理性思维为主,特别擅长逻辑性和数理性思考。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偏重于抽象思维,负责抽象思维的左脑和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之间的开发不平衡,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理工科大学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的价值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看,“科学技术是设计的基礎,设计是科学技术实现为人类服务目标的手段”,“科学技术与设计是共生和共同发展的”。因而,设计类学科与理工类学科有较多共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类学科(如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中的部分专业课程,在教学模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类课程有类似之处,例如:《设计效果图》和《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既强调形象思维又强调数理思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其中特别是各设计学科课程中的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平面设计基础》、《中外设计史》、《设计色彩》等,由于专业知识门槛相对较低,如果根据公共课程的需要再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后,就能成为较为典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这些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是艺术性、科学性、应用性的结合体,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贯穿和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又能开发学生想象力,能使理工科学生很快产生兴趣,进而较快入门,最终有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结论

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1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和“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并再次指出“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在这样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展开对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相关研究就更加显现出重要性。

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兼具艺术和科学的两大特征,是沟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在以自然科学学习为主的理工科高校中,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将进一步发挥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