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理论探索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4月21日 18:31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体系 -课程建设 应用外语系

梁睿+钟宏桃

摘 要:声乐表演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以学科中心理论为指导、结合心理逻辑和社会发展逻辑导向,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教育发展方向,从中观上合理构建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科课上程,在组合方式横向组合与纵向组合相结合,做声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 学科从属 课程内容 课程组合

一、 声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研制的理论基础

(一) 学科逻辑为指导

课程的学科逻辑,是指根据学科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科中心课程论的重要代表人菲尼克斯认为,唯有学问,在其本性上,才能勾陈最有效的教学所需要的有组织和有效的知识总体。声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研制的理论基础,以学科逻辑为指导,应该从它的从属学科和交叉学科理论体系出发,探究其课程结构理论及实践。

1. 声乐表演艺术的从属学科

“声乐表演”属于“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在音乐学所属的学科大范畴中,音乐学的学科分类体系包含了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创作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等十几个分支。

声乐表演艺术具有复合性质,它是由音乐学和表演艺术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声乐表演既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表演艺术学的分支,又具有一般表演艺术的共性。

2.声乐表演艺术的交叉学科

(1)声乐与声学。声乐与声学并不应该单纯的停留在人声的研究,则更应该综合乐律学、乐器发声特点、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戏曲等)混音特效等,帮助演员在声音表现能力上训练提升。

(2)声乐与生理学。因为演唱处于人的生命机体的协调运动。人的发音器官的生理解剖构造是创造新的艺术性发生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声乐生理学知识和训练方法,也就不能使嗓音得到健康的适应性的控制和创造。

(3)声乐与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学与音乐心理学有着必然的直接联系,高低、顿挫等实际上音乐表演的外在生理表现,其实是内心理情感的发挥。我们所谓的‘声情并茂其实声指生理的外在表现,是音乐表演的艺术辨证观。

(4)声乐与教育学。在技术性的表演规律的掌握与训练方法的传授上必然离不开教与学理论的导向,它通过音乐表演艺术教育,才可能有效地培养音乐表演的艺术人才。

(5)声乐与表演学。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结合于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艺术与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讲求美学原理。良好的演唱源自两方面因素:一是先天的好嗓音及与演唱相关的身体机能的敏锐性与协调性;二是后天的努力及训练。它要求演唱者不畏艰辛、长期磨练,甚至是终其一生不间断地学习来完善演唱的技术技巧;拓展心理文化结构,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和审美能力;均衡人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促进联想与幻想能力的发展。

(6) 声乐与语言学。美声歌唱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

(二) 心理逻辑为指导

课程的心理逻辑,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针对传统教育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主张。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布鲁纳的自我批判理论是心理逻辑课程结构设计的代表,又称为“情意教育论”。

人本艺术教育论认为,艺术教育的问题不是学生不愿意学习或缺乏学习潜力,而是在于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创作,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应当借鉴艺术教育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交叉学科,打造观察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科学体系。

心理逻辑为指导的声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课程组合方式上,结合学科逻辑指导的课程内容,遵循学生心理逻辑发展规律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二、 声乐表演专业课程内容的建构

(一) 中观层次

中观层次课程结构是指各大类课程所属具体课目及主题或活动项目及主题极其相互关系。中观层次的是指结构分别涉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等。

1. 学科课程

(1) 声乐与声学的相关课程

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计算机音乐制作、合唱、独唱、

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等。

(2)声乐与史学的相关课程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声乐发展史、西方声乐史等。

(3)声乐与语言学的相关课程

正音与台词、外国语音(意大利语)、外国语音(德语)、外国语音(法语)等。

(4)声乐与民族学的相关课程

中国民歌概论、中国民族器乐、传统戏曲、地方戏曲等。

(5) 声乐与表演学的相关课程

表演(重唱)、表演(歌剧排演)、正音与台词、舞蹈训练(现代舞形体与舞蹈、舞蹈训练(民间舞)等。

2. 活动课程

实践教学、毕业展演、毕业实习等。

3. 隐性课程

学术音乐会、演唱会、歌手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音乐节等是声乐表演专业的隐形课程的最好表现方式。这样的隐形课程无形中影响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探究音乐技能,追求舞台表演艺术的更好演绎高度,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微观层次

微观课程结构主要指各单元、各学期、各学年教材极其相互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等。课程的形式与实质结构是相互联系的,形式结构决定了课程的外在表现,实质结构则在深层次上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具体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

三、声乐表演课程结构的组合形式

在课程史上,传统教育主张根据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把课程结构的重点放在内容的逻辑顺序上,课程结构的内在关系主要涉及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

(一) 横向结构

在课程横向结构维度,至少有五个层面的课程整合,包括相邻只是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科目的整合、所有科目群的整合、文化的整合。

1. 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形式划分

声乐表演专业:以“理论、技能、实践”相结合为理念,将美声唱法与中国唱腔相融合,突出舞台表演和声乐教学能力,重点围绕“演、唱、跳、弹、排”等实践技能,编制音乐表演(美声演唱方向)的专业课程。

(1)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乐理、视唱、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西方声乐发展史、戏曲赏析、中外歌剧赏析、中国民歌概论。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2)声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独唱、形体与舞蹈、表演(歌剧)、合唱指挥。正音与台词、传统戏曲、外国语语音(意大利语、德语、法语)。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电子琴演奏基础、计算机音乐制作。实践教学、毕业展演、毕业实习等课程。

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划分的方式,涉及的课程面较为广泛,会导致课业繁多,难以取舍的现象。

2. 按照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形式划分

(1) 专业必修课

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计算机音乐制作、合唱、独唱、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电子琴演奏基础、合唱指挥等。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声乐发展史、西方声乐发展史等。正音与台词、外国语音(意大利语)、外国语音(德语)、外国语音(法语)等。中国民歌概论、中国民族器乐、传统戏曲、地方戏曲中外歌剧赏析等。表演(重唱)、表演(歌剧排演)、正音与台词、舞蹈训练等。

(2) 专业选修课

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创作学、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地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声学、律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音乐工艺学等相关课程。

按照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划分的课程,在学分及学生选择自由度上比较灵活,便于开展教学活动。

(二)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又叫垂直结构,是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间在纵向上或垂直维度上的结构过程极其结果。它包括直线型、螺旋形、阶梯形三种纵向结构。主要目的是按难度高低分解后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把预期教育结果内化为学生的发展成果。

1. 以学分(学时)为导向安排直线型、阶梯型课程

视唱练耳1、视唱练耳2;合唱1、合唱2;独唱1、独唱2、独唱3、独唱4等。以直线型或阶梯型课程为课程组合形式,适用于声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课或实践课,从入学简单学习开始,通过学分考取的方式跟随直线式教材排列,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形式或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时做一个阶梯,一步一步把预期教育结果内化为学生的发展成果,直至毕业。

2. 以中期考核为导向安排(弥补)螺旋式课程

以中期考核为导向,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安排,按照学习的巩固行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主题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内容,一遍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某门课程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

四、结语

大学课程是一个旨在是因关于促进社会、大学生发展的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课程改革追踪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培养能够创新的健全人为目标,课程内容体现出均衡、综合性的特点,课程实施弹性化多样化,以自律性经常性的课程评价来保证质量。

然而,大学教育不管如何灵活多变,都应该遵循课程结构设计的规律进行,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研制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埔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7]丁俊.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

[8]朱永北,孙红成.音乐课程论[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