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新媒体艺术类博硕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4月21日 18:31

海峡之声网6月16日厦门讯(记者 佳祺)海峡论坛·2015海峡两岸青少...

苗贵松+王传金

摘 要:海峡两岸涵盖36个二级学科、涉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等48家培养单位的93篇新媒体艺术类博士学位论文和数百篇硕士学位论文。其学科领域与院校分布,具有新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领跑者、新媒体艺术的中华文化哲学观、新媒体艺术属于人文社会学科、新媒体艺术对技术的审美超越和新媒体艺术是多种学科协同五大特征。当代技术媒体的知识融合与学科文化,正成为引领未来艺术发展的新航标。

关键词:新媒体 艺术文化 研究生 学位论文

一、数字时代国际人文艺术学科发展新变

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美国图书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所著《阅读的未来》就人类掌握语言以来信息技术之文字发明、书的历史、活字印刷和电子传媒四次根本变革,为我们塑造关于文献领域的未来图景{1};而2008北京奥运会、2009济南全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则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创意舞台。

1.新媒体艺术简释

新,在《辞源》里有初现、更新、开始之义,与“旧”相对。媒体,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播的新型媒体”{2}。新媒体艺术,主要指“用新媒体技术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其概念涵盖了包括数字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视觉艺术、网络艺术、交互艺术与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3},本文不作刻意区分。而为每个有想象创造力的普通人提供成为艺术家的机会,将是未来“第九艺术”{4}的一个鲜明特点。

如果说20世纪社会思潮为新媒体艺术理论提供了观念来源的话,人文科学计算则为新媒体艺术研究提供了运用新手段的经验{5}。就新媒体艺术实践而言,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荷兰多变媒体研究所、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韩国Nabi新媒体艺术中心,代表了国外水平。台湾数字艺术知识与创作流通平台和香港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亦功不可没。

新媒体艺术所关注的主题,按台湾学者王嘉骥先生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现实、历史的真实性、社会认同,城市景观、都会人文、当代人性,探索后现代、后工业、媒体社会中的“新人性”,以虚拟为真实等,提出反思与质疑{6}。

2.数字化人文研究

就新媒体艺术学科文化而言,日本媒体艺术与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国际学院值得重视。2001年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分别设置新媒体研究中心和数码艺术工作室,2006年教育部举办第一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2007年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成立新媒体艺术创作基地。2008年第32届国际艺术史大会首设“跨文化的新媒体:从古腾堡到谷歌——1440年至2008年”专题{7}。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优化整合新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

近年来,一批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如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数字人文学会(The Society for Digital Humanities)相继成立。许多大学还设立了自己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如美国斯坦福人文实验室、伦敦国王学院人文计算研究中心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人文研究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了学者时下讨论的热门话题{8}。在全球范围内,新兴媒体艺术发展已成为衡量各国艺术文化水准和创意产业活力的重要标志。

二、新媒体艺术类博士学位论文学科领域

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学术研究综述,虽已有文章发表,如《当代科学艺术——新媒体艺术文献研究综述》(朱韶峰2009年)、《2009年新媒体研究与发展综述》(夏冰2010年)、《当代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刘世文2013年),但对博硕学位论文关注不够。个中原因诚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龚放教授所言,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度和“含金量”须不断提高;必须切实解决学位论文的汇总、检索、利用渠道不畅,方法传统及管理机制僵硬等问题{9}。笔者综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知网空间、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和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发现我国20世纪几乎没有新媒体艺术论题入选,相关的只有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学科许秋婷《数位影像与数位视讯之水印技术》(1996年)和属于声学、信号处理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学文《数字音频广播研究及发端关键技术实现》(1997年)两篇。

1.内地新媒体艺术类博士学位论文学科

新世纪以来,搜集到内地85篇新媒体艺术类博士学位论文,涵盖36个二级学科,涉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41家博士培养单位,多学科特性体现十分突出。见表1。

2.台湾新媒体艺术类博士学位论文举要

曾介宏《知识社群营造之研究——以数位艺术为例》(台湾师范大学2004),蔡庆同《“创意”如何成为“商品”:论台湾动画及游戏产业的文化、工业与创新》(台湾大学2005),曾钰涓《当代数字互动艺术之特质》(交通大学2009),骆丽真《台湾新媒体艺术教育与创作发展间之相互影响》(交通大学2010),李志贤《数位学习游乐场:整合机器人与实时互动舞台在教室中建立拟真的学习环境》(中央大学2010),张力仁《光影之间·具象之外——张力仁数位影像创作论述》(华梵大学2010),许于仁《数位游戏谘商之经验分析与成效探究》(台南大学2012),蔡绵综《基于计算美学及显著区域切割之低视觉干扰图文合成》(暨南国际大学2013)是8篇台湾高校较有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类博士学位论文。

三、新媒体艺术类硕士学位论文院校分布

至于新媒体艺术类硕士学位论文,笔者也已收集到内地三百多篇(由于新媒体艺术的交叉性与包容性特征,检索较难,实际还会更多,限于篇幅,从略),涉及有二百多家培养单位,从院校类型看,既有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又有师范院校和理工大学,还有林业、工商和纺织、印刷院校。就台湾高校而言,亦检索到84篇,其中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昆山科技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嘉义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南华大学、台湾大学、交通大学、高雄师范大学10所表现突出,见表2。

我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现有二个层级: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级;二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二者的学科门类一致,都是排除了文学和建筑学之后其他西方主流艺术与本土文化艺术门类的总和。日本“COE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大学国际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在运行过程中对交叉学科、年轻学者培养高度重视,并在制度设计、经费管理、评估考核和国际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对国内大学的科研组织、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创造力激发等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10}。

四、新媒体艺术类博硕学位论文选题特征

新媒体艺术学科既不是单纯的艺术的应用,也不是相关技术的拼凑,而是艺术、哲学、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管理、心理、工程等多学科的集成、选择、优化、融合与协同。“艺术发展必须借助国家意识与全民意识统一,遵循智性与非智性结合的内在张力,很好地应对正在蓬勃兴起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与网络文化新形势”{11}。概言之,新媒体艺术类博硕学位论文选题有如下特点:

1.新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领跑者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滕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只要持续着,本身都是一个新的和年轻的时代,但如果人们由它出发回顾身后几千年的话,每一个时代又可以被称之为老的时代{12}。尽管如此,新媒体艺术仍然是新时代的领跑者。经过五次重心位移,当前艺术学正在成为一种“国民艺术素养学”{13}。消费方式也在变迁。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14}。网民新媒体用户规模史无前例与艺术消费巨大市场,昭示人才培养应引领未来。

2.新媒体艺术的中华文化哲学观

华夏民族注重直观感受和切身领悟,习惯于对事物作整体的观照和浑融的把握,由此养成一种不排斥感性的理性把握和“不舍象”的思维习惯,以及一整套取譬托讽、言约旨丰的表述方法{15}。无独有偶,陈玲博士通过梳理新媒体艺术史上的重要变革,找到许多来自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影响的案例,如禅宗对约翰·凯奇、易经对摩西·康宁汉的影响等{16}。新媒体艺术不等于西方现代艺术,中华审美文化大有可为,这方面的论文选题较少。

3.新媒体艺术属于人文社会学科

学术界对新媒体学科的界定还存在很大困惑,新媒体学科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突破,延伸到更深入的层面。而从多学科、跨学科到超学科的发展,是当前西方数码游戏研究的总体趋势{17}。但是,新媒体艺术中的技术因素无论多么重要,主体都应归属人文社会科学,这与我国艺术学科开拓功勋张道一先生的主张是一致的{18}。如何驾驭技术媒体,真正寻找科学技术的人性化,成为当代新媒体艺术家、教育家与研究生极为重要的议题。

4.新媒体艺术对技术的审美超越

有些论文看到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方式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回到过去,而是“通过真、善、美在一个高技术时代的新整合,生成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和更优雅的生活方式”{19}。可是,目前新媒体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一方面通过电脑完成了许多创作,一方面却又被电脑束缚了。而具有审美文化的人则会在利用技术的同时,又超越技术,对非技术成分给予更大的关注,进而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5.新媒体艺术是多种学科的协同

协同学指明,“表面上十分不同的系统,在基本的总体特征上,能够以完全相似的方式活动”{20}。新媒体艺术不像传统艺术主要表现一些内涵深刻的宗教主题或历史事件,而是借助科技的最新成果,在扩展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全新体验,技术与艺术的合作,以及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合作比以往更加重要。就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汤姆森认为,“当代的设计者工作须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共同协作,学生应学习这样的工作方式,希望课程能反映眼下全球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资源管理、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也希望看到运输设计系或服务设计系甚至移动图像系等新院系的建立”{21}。因其来源的多元性,艺术学虽已上升为学科门类,但相关学科专业尤其是新媒体艺术还是散布在各个学科群之中,是构成“中国型艺术学”的一个特点{22}。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已证明这一点。

相对而言,台湾研究生教育形式更为多样,新兴学科不必另行成立学系和研究所,而是设立一系列“学程”。所谓“学程”,即联合不同领域不同专长的教师共同对某一学科开设开设一系列的课程。这种为共同开设课程而结合的群体,可视实际需要成立和解散,所以也称“弹性学程”{23}。以这种“学程”代替设立新系所,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技术对艺术的造型、记录与传播功能为经,以艺术与技术关系类型的历史演变为纬,能够透视新媒体艺术种种特性间的内在结构关联,在学理结构层面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24}。从海峡两岸新媒体艺术类博硕学位论文学科领域、院校分布和选题特点,可以看出当代技术媒体的知识融合与学科文化正成为引领未来艺术发展的新航标。

注释:

{1}【美】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39.

{2}朱虹.新媒体十论[N].人民日报,2010-07-30(7).

{3}王荔.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2.

{4}彭吉象.数字时代的影视美学(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4-17.

{5}黄鸣奋.新媒体艺术理论的起源[J].东方丛刊,2009(1):196-211.

{6}王嘉骥.台湾媒体艺术发展评述[Z].漫游者2004国际数字艺术大展专刊.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