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4月26日 00:03

构建魅力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尹丽

摘 要:教室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内部,应延伸到校园。高校校园环境设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校园内学习空间与隐性学习空间的融合。优秀的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分析了校前空间、教学空间、生活空间、体育空间、交往空间五个场所,论述了校园环境设计应当重视文化氛围、个性形象、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关键词:大学校园 环境设计 文化育人 引导

人是什么?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人在社会中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这一系列问题应成为大学教育关注的基本问题。可是当今的大学教育却存在对人的忽视:忽视人的道德品质提高,忽视人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最明显的表现是,人们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发展科技,传授专业知识。至于观念、方法和心灵习惯等的教育则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人生、人性、伦理受到忽视,以致于学生大学四年不知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多数人认为上大学就是毕业获得理想的工作。除此以外,教育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重视,导致人的情感冷漠以及人格的不健全。大学如果不能给学生精神养分,如果不以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则意味着教育的失职!

我国对大学校园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校园建筑、规划方面。例如,涂慧君的《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注重大学校园环境的从规划到建筑和景观的整体设计;英国库尔森等著的《大学规划与校园建筑》,从史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成功的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重点;叶徐夫著的《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从环境育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以上研究对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硬件建设与以人为本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涉及到大学文化环境育人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研究主要基于文化育人的角度,探讨了大学校园学习空间与隐形学习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

一、文化育人是校园环境设计的理想目标

校园对大学人的行为和心理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主要体现在:(1)坚定信念。高品位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人们树立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2)涵养德性。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既描述了人们不同的性情,也包含着静心养性的环境谋略,就高校校园环境而言,更需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通过校园这个物质载体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辐射作用,例如学校的建筑布局,环境的绿化,小品设计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3)开阔胸襟。现代高校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更要利用优势学科和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文化中心与教育中心。与此同时,也可以让校园的学生感受知识之多、宇宙之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从封闭的“自我”之中解放出来。(4)启发智慧。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校园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人们通过对地段或古迹的观察思考和体会,可以增长历史,艺术,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建筑、碑文、楹联匾额、钟亭等都是极好的实物课本。因此,如何将大学生引入一个宽阔的文化领地,使学生置身环境优美、文化深厚的校园中,启发学生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这也正是校园环境设计的理想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上这些功能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要将其变为真正的动能,则要求校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将可能性化为现实性。

二、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校校园环境艺术设计

1.校前空间

校前空间由校前区与入口区两部分组成, 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分别隶属于大学与城市。校前区是校园出入口的重要过渡空间,识别性和导向性很强。换个角度来说,校前区也是城市与校园交界的节点,大学是城市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前区一方面既是展现大学面貌的标志性区域,也是学校学术文化氛围集中融合点和交界面,在组成形态、交通模式等都会反映校园的面貌。除此以外,校前区也是塑造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区域。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校前区的设计,就非常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办学特色:将校园大门、校训展示墙、石刻、学校标志等要素组成景观序列,打破轴线的严肃感,给人以自然、开放、循序渐进的文化与艺术气息。

2.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场所。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空间就是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课堂交往活动赖以形成的“教学互动场”。教学空间是校园的核心,由过度空间、附属空间、交通空间共同组成。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由教学需求而定,主要目的是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但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形式也在推陈出新,因此,教学空间的设计应与时俱进,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合理组织教学空间。

因此,构成教学空间的各种空间因素,除其物质功能以外还应负载教育意义,并且在整个空间中能够传达一定的教育信息,借以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尽管空间容易被人忽视,但是空间却常常感染着我们,同时也约束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教学空间与居室空间、商业空间等各种空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育人环境,所以它的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体现它的文化性、体现它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学空间的优化设计当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都秉承着这样一个原则:设计应当隐含着一定的教育目的,重视空间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无限延伸,成为鼓舞学生学习进步、思想进步的不竭动力。例如,在伯克利大学化学楼的吉尔曼大厅里,墙上挂着的是一张1925年的元素周期表,这张表包括了19世纪所有发现的元素和20世纪所有自然产生的元素,其中位列最后的元素是第92号铀,伯克利大学的贡献是对元素周期表进行了补充,自20世纪四十年代起,在吉尔曼大厅以发现钚(Pu)元素为发端,一系列重大的元素相继在伯克利被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室内陈设品,却使每一名伯克利大学师生感到骄傲与自豪,并激励着师生成为下一个奇迹缔造者。

3.生活空间

如果教学空间是校园的核心,那么生活空间则是校园的中枢。良好的校园环境还应引导课堂外的莘莘学子健康的生活情趣、审美倾向、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教书育人不再仅限于教室内,教室以外的生活空间也日益受到重视。例如,清华大学的清青快餐厅就很受师生欢迎,柔和明亮的照明设计,曲线流畅的餐桌、餐椅,带给师生以温暖、愉悦的气氛,除此以外,清青餐厅有别于其他学生餐厅,模仿“麦当劳”的经营模式,延长营业时间,并提供给学生自由、开放、舒适的学习、交流空间。大家的交流、休闲、休息、学习等活动组成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习空间也由教室内延伸到生活空间的每个角落。不难看出,作为校园中枢的生活空间,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体育运动空间

体育中的“体”包含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因此,良好的体育空间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能激发学生团结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高校校园中,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对于决定大学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的日常运动行为模式为:宿舍到体育场、馆,再到宿舍,食堂、浴室,最后到宿舍;另外,随机抽取大二、大三学生问卷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晚上去体育场馆锻炼身体,少部分的学生在晚饭前锻炼身体,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在早上起床后锻炼身体。由此可见,体育活动空间规划布局应与生活空间紧密相连。

除此以外,体育馆的设计有别于其他校园空间,体育馆应当营造热烈、兴奋的气氛,从而为师生带来积极踊跃、团结向上的心理暗示。在色彩设计上,宜用暖色与对比色,例如黄色、橙色、珊瑚红、黄紫对比色、橙蓝对比色等,因为暖色和对比色能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促进血液循环、兴奋中枢神经,从而达到有效地促进师生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体育教学场所同时又是整个学校校园中所占面积较大的空间,应该成为校园中最富有活力的场所和最具有凝聚力的标志性空间。

5.交往空间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交往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人的需求。高校的交往活动不仅限于课堂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活动无处不在,对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交往活动中学生、师生通过交换信息和意见,进而开阔彼此视野。例如,香港城市大学利用教学楼内中庭,为学生创造的小型个人演讲厅,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对当前问题提出各种看法、论据,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与评论,这样的交往空间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通过观点交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显而易见,良好的校园交往环境,让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整个校园,强化大学本身已具有的文化氛围,并将这种氛围深入人心。如何营建校园健康的交往空间,达到既健康舒适又富有文化育人的目标,引导师生对校园环境一种价值观上的情感共鸣,这成为现代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更高挑战。

三、总结

校园是个庞大的综合体,主要功能空间构成包含校前空间、教学空间、生活空间、体育运动空间和交流空间,这些空间又受多方面的要素影响,只有对这些要素的不断的解读、渗透、提炼、凝聚,才能赋予校园环境设计以创意、优美、品味、魅力。因此这是由构成校园环境的多种要素及教育理念共同酝酿的。对比其他环境设计,校园环境设计具有育人功能,这种功能在于文化育人,它所呈现的不只是展示一种视觉美,还要营造健康的文化育人氛围,编织一个教育的梦想与信念。

参考文献:

[1]叶徐夫.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7.

[3]【英】库尔森等.大学规划与校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