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嵌入的艺术:快闪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5月09日 13:02

动人优美的剪纸艺术在国外的版本不太一样哦.例如海报编编今天介绍...

王桂亭

摘 要:从广义上讲,艺术是以嵌入的方式或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快闪有突然的起止节点和明显的空间介入特性,加上艺术表演对现实生活的嵌入可能引发观众心理由日常向审美转换,因此快闪成为较为典型的“嵌入艺术”。作为“嵌入艺术”,快闪可能将艺术嵌入非艺术的生活空间,将审美想象嵌入人们固有的日常心理,甚至将艺术嵌入“历史绵延”。

关键词:快闪 嵌入 艺术

根据流行语网络词典wordspy的界定,快闪(Flash mob)指的是:“一大群人聚集在一个通常预定的位置,进行一些简短的动作,然后迅速散开。”①2003年,快闪最先在美国出现,随即传入中国,先在港台后在大陆风生水起。最初快闪往往通过互联网召集,大家约定到某个公共场合,在短时间内集体进行诸如鼓掌、跪拜、大笑等无厘头动作,或者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观众一头雾水时,迅速离开。快闪一出现便打上了青年亚文化的烙印,通常被认为是一群有钱有闲的年轻人为挑战现存秩序而自发进行的集体性“恶搞”。如果说艺术是形象性、虚拟性和理想性统一的话,单纯恶搞的快闪还谈不上是艺术。

随着快闪在全球迅速流行,快闪内容越来越丰富,艺术性越来越强。有的快闪通过艺术表演,让人感动,给人美的享受,逐渐由某种“怪异”行动转化为一种新的艺术表演方式。从广义上讲,艺术起源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嵌入,并以嵌入的方式或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具体来说,“在微观层面,艺术品嵌入于人们固有的生活空间。在中观层面,艺术身份嵌入于社会固有的角色丛,虚构成分嵌入于媒体固有的内容框架,审美想象嵌入于人们固有的心理过程。在宏观上层面,艺术既嵌入社会空间,又嵌入于历史绵延。”②因为快闪有突然起止节点和明显空间介入特性,加上艺术表演嵌入现实生活可能引发观众心理由日常向审美转换,所以快闪成为较为典型的“嵌入艺术”。

首先,快闪将艺术嵌入非艺术的生活空间。快闪一般发生在车站、码头、街道、广场、商场、食堂、图书馆等人群集中的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生活空间,在艺术表演介入之前此类空间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需要(比如食堂是吃饭的地方,商场是购物的地方等),还没有被艺术化,不像剧场、电影院那样本身就是艺术提示符号。艺术空间强化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反之亦然,非艺术空间强化人们的日常观念。快闪让日常生活空间艺术化或舞台化了。如果说生活空间是一池平静春水的话,那么快闪就是搅动涟漪的那颗石子。

快闪作为表演艺术,随时可以把公共生活空间当作一种舞台。舞台化的关键不在于绚丽的陈设,而在于观众和表演。任何地方,只要观众围成一个圈子,就成了舞台。生活空间的舞台化,是让生活空间转变成表演艺术元素之一。因为有了观众和表演,生活空间才被艺术化了。由此公共场域形成了一个“场”的效应,各种互动在场中交错展开,相互激荡,达到一种仪式化效果。从日常空间到艺术空间的转圜,造就了快闪艺术的张力。如果表演越具有艺术性、观众互动性越强,那么空间的艺术化越浓、艺术张力就越大。

快闪常常以一种艺术化方式,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和平庸。快闪与一般表演艺术不同,快闪对生活空间的嵌入是瞬间完成的。快闪艺术常常发起和终止非常突然。起时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终结时戛然而止。观众无心理准备突然进入某种艺术欣赏情境,才能创造突然性和惊艳感。若要获得突袭效果,需要组织者的精心设计,事先不能有丝毫的显山露水。有的快闪行动,还没表演,就已经泄露时间地点和表演内容了。比如表演者当众拿着乐器,换表演服,媒体公开准备现场录制等。以致观众早早就围成了一个圈子,此时观众已经知道了有表演活动,于是注定形成了某种视听期待。观众只有从无期待忽然进入一种审美境界,才可能享受突然性所带来的审美高峰体验。快闪的精髓在于创造突然性,严格地说第一次快闪之后,快闪已经死亡了。

其次,快闪将审美想象嵌入人们固有的日常心理。现代社会,人被物化或者符号化了。人们逐渐失却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人情联系,变成了互不相干的“陌生人”。处在生活空间中彼此陌生的观众,因为某种非艺术的目的机缘巧合地集合在一起,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往往存在心理隔阂。此外,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具有较为固定的社会身份,不是作为艺术欣赏者而存在,更多受日常生活逻辑左右,以实用的或经验的观念看待人或物。一般而言,人们意识已经被庸常观念填满,缺乏用审美眼光来观照这个世界。优秀的快闪恰恰是对上述现象的反动。快闪以行动或表演为纽带,嵌入不同社会群体和人的心理,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隔阂,拓展了人的内心世界。在艺术的氛围中,人不仅体会到了美,同时回归到了人的本真状态,人不再互为客体,而成为主体间性的存在。

快闪艺术在转瞬之间,不仅把日常空间艺术化了,并且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当观众一下子被艺术表演所攫住,就可能进入了审美状态。此刻,观众突破了日常实用心理,和审美对象产生共鸣,或击掌赞叹,或手舞足蹈……优秀的快闪,均具有很强的互动性。2013年,台北101大厦的快闪合唱轰动两岸,成为目前华语圈比较成功和感人的快闪艺术。在游客如织的“台北101地下餐厅,突然响起《绿岛小夜曲》歌声,随后男女歌者、合声、中西乐器加入,《绿岛小夜曲》、《茉莉花》、《高山青》、《望春风》一曲曲唱下来,所有人从错愕冷眼到最后忘情投入,民众拿着手机、相机,也跟着摇摆、拍手、合唱,冷漠与防备都卸下。”③观众与审美对象、观众与演员,甚至观众与观众之间同气相求,忘记自己是食客,转变为一个审美主体。

快闪要实现受众从一般看客转变为艺术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产生互动,甚至转变为表演者,内容上必须精益求精。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参与互动,快闪内容一般比较通俗,让最多的人易于上手或上口,如舞蹈的动作要简单,歌唱的曲目要脍炙人口。互动性的张力在于观众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完全熟悉,无法形成新奇感,失去审美意味;完全陌生,无法欣赏,产生不了互动。理想的状态,在于不即不离,既熟悉又陌生。作为嵌入的艺术,观众之间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嵌入的深度。如果观众之间越陌生,艺术的介入越能让人感到意外,易于使人感动。如果观众之间是非常熟悉的,快闪往往达不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如生日宴会上的表演,产生不了震撼。

最后,快闪艺术可能嵌入历史绵延。历史有自身的发展逻辑,艺术嵌入历史,不是说要改变历史,而是让历史变得更生动更丰富。意蕴深厚的艺术往往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优秀的艺术不仅承继过去,更指向未来,快闪艺术也应如此。台北101快闪艺术就表现出了将艺术嵌入历史的努力。台北101快闪导演马宜中说:“我们觉得台湾社会被政治和媒体搞得民心低迷,其实人是美丽有活动的,需要这样的活动激发善意,让全世界都看到。”④此类快闪格调比那些游戏化的快闪高出不知凡几。台北101快闪之所以被大陆人称为“融化人心”的艺术可能不仅是表演者的充满激情的演唱,而是两岸情感联系似乎渐行渐远的背景下,那些经典老歌唤起的“美好善良”的历史记忆,以及对“我们是一家人”的未来期许,让观众和表演者产生心灵震荡,心意互通。

快闪艺术虽短小精悍,但也可以寄予丰厚的历史意蕴和社会内涵。快闪的目的可能不一而足,有的为了求婚求爱、毕业纪念,有的为了游戏搞笑或商业炒作……作为艺术的快闪,不仅表演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且要体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否则快闪只能成为一种行动,甚至是胡闹,还没有达到艺术境界。2004 年,将近400 人聚集到杭州黄龙体育馆前,共同举起可乐罐,一齐喊“感情深,一口闷”。然后众人纷纷喝光可乐,将可乐罐踩扁丢进垃圾桶,迅速离开。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者是广场上回收可乐罐的大妈大爷们。这是内地最为成功且具有代表意义的一次“快闪”活动。⑤类似快闪组织上可能是成功的,但远谈不上是艺术,因为举、喝、踩动作本身和口号内容缺乏艺术性,且快闪的目的完全指向现实,更谈不上蕴含深刻的历史内容,无法让观众体会到艺术的理想性维度。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快闪目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大多借用传统的艺术符号,主要是演奏、歌唱和舞蹈,加以形式上的革新,用“街头表演”的形式呈现。从形式上看,快闪和一般的表演艺术不同,其主要特点在于起止的突然性,过程的互动性和场域的公共性。 作为嵌入的艺术,快闪要达到最佳艺术效果,不是止于让观众的错愕,而是触动人的灵魂,必须强化艺术嵌入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嵌入技巧,形成艺术的张力。如果让快闪由戏谑杂耍转变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由自发的行动转变为自觉的艺术创造,由自娱自乐转变为包含一定的社会批判或公益观念,那么快闪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注释:

①http://www.wordspy.com/index.php?word=flash-mob,2016年1月25日访问。

②黄鸣奋.嵌入美学与数码艺术[J].艺术百家,2013(4).

③④袁世佩.台北101 惊喜合唱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1250485/,2016年1月25日访问。

⑤陶建钟.都市快闪:游戏还是责任[J].中国青年研究,2005(4).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海峡传媒研究中心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