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点冷?

来源:中国美术 2017年12月04日 00:00

今年月饼市场有点冷

孙龙本

雕塑艺术有自己的特质,它强调立体形态与材料工艺的运用,雕塑可以把单一的空间变为立体的场域,另外,观赏者还可以通过触摸感受雕塑之美,有时候雕塑比平面绘画更受藏家欢迎。在当代雕塑市场交易中,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投资性的,都会受到大众审美,雕塑自身的艺术性,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此外,雕塑市场对地缘政治的反应也很敏感,当今中国的经济转型期让社会财富重点关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型会使原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发生阵痛,会使收藏家投入到当代雕塑艺术品市场的资金暂时减少;而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则导致俄罗斯经济一度下滑,经济动荡的实际状态也影响了雕塑艺术市场的信心。总体上两国的雕塑市场都有点冷,但市场又从来都是动态的,雕塑市场的冷从另一个角度上也会“倒逼”雕塑艺术品质的升级,从而使得市场在下一个周期进入良性循环。

一、转型期的中国雕塑市场

中国雕塑已经存在数千年了,而进入艺术市场的时间却比较短。中国古代雕塑与宗教文化、建筑设计、宗法制度等紧密地联系着。雕塑市场上与宗教相关的一部分雕塑是石窟造像或古寺庙的佛像、菩萨、罗汉、力士等,材质多为石材或木材;另一部分是民间供拜的小型佛像,青铜材质的居多。与建筑相关的藏品有从拆迁老民房中流出的石雕瑞兽及花鸟、风景等图案,以及老建筑上的木雕饰件,安徽等地老民居的精美木雕构件更是被藏家追逐;再就是陵墓石雕辟邪、石雕人物、陶俑也在民间时有交易;还有玉石雕件、金银饰品、陶瓷雕塑等饰物或文人把玩的小件雕塑。这些经过时光淬炼的作品均具有中国特有的美感,但因为藏家多是从文物的角度收藏,且其中一部分石窟造像与公共建筑雕塑涉及文物保护,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做具体分析。

1919年-1979年间的近现代雕塑已成收藏家不可忽视的部分。“五四”运动后,“新文化”的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一批青年抱着振兴中国雕塑的想法,先后到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学习雕塑,有些学成后回国从事创作,如刘开渠、滑田友等,有些留在了国外继续学习研究,如熊秉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的雕塑在借鉴西方写实主义与苏联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式,雕塑家们自觉地用美好的典型的事物作为雕塑主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刘开渠、滑田友、熊秉明等几位老先生的雕塑,由文化部拨款,具体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收藏。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冲击了过去单一的造型模式,雕塑家在实践过程中,既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也吸收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雕塑艺术风格。经济发展的成就则促成了雕塑艺术市场温和但无序的局面。在藏界,有热爱雕塑艺术同时又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收藏家,这种藏家对雕塑艺术的支持是良性的,但更多的却是对艺术市场走向敏锐的投机者,他们频繁地买进卖出,助长了初出道者对市场的虚幻想象,甚至扰乱了年轻雕塑家的学术追求。实际上当代雕塑作品是需要“养藏”的,大收藏家会相信自己的眼力,把收藏的雕塑安静地存放好,让雕塑融入自己的生活空间,通过人们的赏阅增加雕塑的灵性,借助时光的浸润让作品更具风彩,历史上大收藏家的名望与雕塑品的独特魅力都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日增光华。

很多藏家分析:国画火了,油画也步入高价市场,下一步该轮到雕塑了。可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中国民众对雕塑的认知。在古代中国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陵墓、宫廷建筑等,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虽然大力学习西方雕塑艺术,但在社会推广上做的还是不够,比如西方国家在博物馆、私家住所里随处都可以见到雕塑,但在中国,即使首都北京也还没有一处系统收藏陈列雕塑艺术的地点。再就是中国文化阶层自古就有欣赏以玉石、陶瓷、红木、奇石为代表的物品的习惯,他们在情感上会主动感受这些物品中的“风雅”气质,所以,当要选择购买这些物品还是雕塑的时候,他们往往倾向前者。这些都折射出雕塑要融入国人的文化空间还有很远的距离,培养出一个乐于把雕塑融入生活的收藏群体就更需时日。

其次,再看一下经济环境。在当下国内产业实行转型的过程中,解决国内的环境污染、转变落后的生产模式、提高实业的竞争力以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当务之急,事实上中国的财富管理者现在也正忙于产业转型升级,当企业重组与产业升级顺利进行,并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当转型创造出新的财富后,当人群的不安情绪消退,服务业与文化产业才会隆重登场,才会迎来雕塑市场的秩序与繁荣。而现在收藏家用于购买雕塑艺术品的资金渐露羞涩,雕塑市场除个别名气大,底蕴深厚的雕塑家的市场成交量依然坚挺,其他的并不太景气。

在中国雕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环境这种大命题是雕塑家个体无法管控的,市场虽冷,但雕塑家仍可以通过优秀作品展示自己的主动性,市场中总会出现值得大家借鉴、学习的榜样。

田世信教授无疑是当今专业与市场中的一个恒定的标杆。田世信先生1941年出生于北京,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田先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工作,在贵州时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就演绎了他关注当下,注重个人感受的艺术创作理念。1982年,田世信先生的作品《侗女》入选当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性大展对中国发出的第一次邀请。据说,当年法国评委来中国评审前,中国的评委已经把作品分为入选与落选两类,法国评委看过作品后却对一件落选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把作品移到了入选作品的行列,这件作品就是田先生的创作。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年代他作品的强烈个性似乎与其它雕塑格格不入,但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了,社会转型了,他的作品切合了新时代的追求,并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1989年,田先生调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工作后,他开始关注中国大漆这门传统工艺的承继,并尝试把传统造型转换为当代雕塑语言。其在1993年与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林明哲先生结缘,“山艺术”基金运用国际惯例为田先生提供创作空间、策划个人展览,并长期收藏田先生的作品。后来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先生也沿用了这个模式收藏田先生的雕塑,并和田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14年9月的一天,我去田先生家商讨去法国泰勒基金会与巴黎九区政府办展览的事情,田先生把我叫到了一间工作室里欣赏他的木雕新作,这是一组充满中国意蕴与当代意识的系列雕塑,灵感源于中国五代南唐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他悄悄地说让我暂时给他保密,因为他需要作品充分体现他自己的修养,所以所有木雕他都要完全自己打制,一个人要默默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创作态度,这样精雕细刻的作品,收藏家怎能不垂青。

隋建国先生同样是当今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雕塑家之一。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他是少有的能感觉出当代雕塑艺术必然发展方向的人。隋建国一直在尝试用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自己的观念,从《地罣》对螺纹钢与花岗岩的材料探索到《衣纹系列》对具象手法的实验,从《梦石》对电脑技术的应用到《引力场》《锥》中对廉价材料的演绎,还有《殛》《74.5kg》《偏离17.5度》等等作品,都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他的雕塑促使我们思考人和社会,工业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放在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谱系里,他的作品更具有思想的、人格的意义。隋建国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但对照他的作品分析,他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材料选择、作品形式、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除了他的影像作品外,他的雕塑很少把观念与形式、形体、空间等雕塑造型要素分离。他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对他而言,雕塑本体语言的运用就好比中国的美食家使用筷子,品尝佳肴时不会思考筷子的存在,而是直接感受菜肴的营养与味道,但“筷子”是欣赏者与观念的沟通媒介,是中国特有的“符号”。因此,他的雕塑隐含着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但同时也坚守着当代雕塑形态的创新。1992年隋建国的第一件作品被皮尔·卡丹的中国代理宋怀桂收藏,在2007年隋建国创作于2000年的《衣钵》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24.6万元的价格。2011年,隋建国创作于1997年的作品《世纪的影子》在2011香港苏富比秋拍"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专场中以578万港币成交。观念与雕塑本体语言的同时存在让藏家觉得他稳健、踏实。

由田世信、隋建国先生的从容与执着反观雕塑家在市场中的主动性,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好雕塑家在经济“转型”期的角色,并建立雕塑创作“转型”的认识结构,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市场的销售模式上,更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中,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家能否在时代变迁中完成华丽的“转型”,并得到业界及市场的认可。

二、淡定的俄罗斯雕塑收藏

相对于中国大众对雕塑的不熟悉,俄罗斯人可以说是在充满雕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俄罗斯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原生态的宗教题材雕塑,那些雕塑的形态高度归纳概括,手法上注重线条的应用,他们这个时期的雕塑与中国古代雕塑在线的追求上有许多共通之处。1764年,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建立后,沙皇叶卡捷琳娜从意大利、法国等地引进了大量雕塑家来从事教学创作,同时,也派人去欧洲学习,很快就使俄罗斯雕塑走向了重形体、空间、解剖结构的道路。法国雕塑家法尔科内用了12年制作的《青铜骑士》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20世纪初的俄罗斯雕塑也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用雕塑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使其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俄罗斯雕塑艺术也走向了多元化的探索,但所谓的现代主义雕塑的探索远远不如具象雕塑研究的具有深度。无论城市环境、建筑造型还是雕塑艺术,俄罗斯人都以圣彼得堡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为傲,所以具象艺术仍是他们发展的主流。

而俄罗斯雕塑收藏历史中最耀眼的明星则非特列季亚科夫兄弟莫属。帕维尔·米·特列季亚科夫是沙皇时代一位酷爱艺术的企业家。他和弟弟从年轻时就开始收购艺术家的作品,并建立了自己的私人画廊,当时的艺术家都以自己的作品能进入他的画廊而自豪。后来,60岁的帕·米·特列季亚科夫将自己和弟弟的收藏,全部捐献给了莫斯科地方当局。如今,画廊收藏有近1600 多件雕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收藏馆之一。而把作品捐献给国家收藏,到现在仍是老雕塑家及其家属们的心愿。

米哈伊尔·阿尼库申,是近代在俄罗斯具有深远影响的雕塑家。他的作品构图简洁,内在结构清晰明确,外在肌理轻松自然,充满情感色彩。俄罗斯博物馆前艺术广场上的普希金像就是他的杰作,创作这座普希金雕像的过程充满戏剧性,他在用了很长时间完成了等大泥塑时,同时得到了去意大利学习考察的机会,意大利的雕塑艺术引发了他新的思考,他回圣彼得堡后的第一时间就把还没翻制的泥塑推倒了,然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气呵成塑造了现在的这个普希金像。1975年,苏联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他又创作了圣彼得堡胜利广场纪念碑,这组雕塑引来众多的中国雕塑家的参观、学习和研究。阿尼库申还反复塑造了诗人普希金和作家契诃夫不同状态的雕像,另外,他也创作了许多其它题材的雕塑小稿。现在,他的作品经过系统整理后由其女儿捐给了国家,国家出资在他原有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个人博物馆。博物馆琳琅满目的作品使得我们这些热爱他的作品的留学生们有了系统观摩的机会。

俄罗斯、欧洲、中国一直是当代俄罗斯雕塑家作品的主要收藏地,俄罗斯雕塑家多有含蓄的爱国情怀,大家开玩笑说:最好的留给俄罗斯,其次会卖到欧洲与中国,最差的放在床底等年老去世后由孩子处理。在俄罗斯还有一个热爱艺术的“贵族”群体,他们会直接从雕塑展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或通过珠宝商委托著名雕塑家根据自己的星座、家庭环境、家居陈设等定制雕塑,有时连酒柜、烧烤箱、钟表、门把手等具有实用功能的物件他们都会花大价钱请雕塑家创作。但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间的冲突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俄罗斯经济发生动荡,直接对雕塑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真正热爱雕塑的艺术家始终如一地在工作室默默创作,对他们来说市场只是他们关心的艺术生涯中小小的一部分,他们热爱的是艺术本身。

2015年1月我去圣彼得堡拜访了П.О.舍夫琴可教授,他正在工作室为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可、中国收藏家范建祥创作雕塑,社会的喧嚣并没有影响他工作室的“安定”,他一如既往地在工作。1979年舍夫琴可的毕业创作《十二月党人》,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学术博物馆收藏。1983年,他开始研究新雕塑工艺,包括铜合金、不锈钢和玻璃材料,他运用这种工艺相继完成了《大自然》系列作品。1996年,他为在圣彼得堡召开的国际精神分析论坛创作了雕塑作品《大俄罗斯之弗洛伊德》,并赠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以及位于奥地利和英国的弗洛伊德博物馆。2004年,作品《学院羊》被圣彼得堡大学现代雕塑公园收藏。2006年,作者完成了雕塑作品《时不我待》,并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2008年3月1日,作品《亚历山大二世》纪念碑再次被收入圣彼得堡大学现代雕塑公园。П.О.舍夫琴可的作品收藏遍布中国、意大利、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

俄罗斯雕塑家无论是把作品捐献给国家收藏,还是透过展览进入到市民家庭,都需要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经济的波动、经得起各种艺术潮流的冲击。这两位雕塑家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质,这也是他们二位在市场上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

三、平和地促进中俄雕塑交流

经济发展后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才刚30多年,苏联解体后重建的新俄罗斯也仅20多年。实质上中俄两国的雕塑市场都在建设、探索的进程之中。近几年中俄雕塑市场之间一直有些零散的交流,一部分是在俄罗斯有产业的华人艺术爱好者会收购一些作品带回国内,他们有时间和人脉优势,会从容地根据俄罗斯的美术史选择所购买的雕塑;再就是国内的收藏家有时会针对俄罗斯特定的雕塑家购买一些作品,这种购买原因往往是出于对具象雕塑的喜欢,而非用于商业目的。圣彼得堡美协主席,俄著名雕塑家阿尔伯特·谢拉菲莫维奇·恰尔金的雕塑一直受到中国藏家的欢迎。画廊等艺术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做过展览,但成交量不理想,工作人员有时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一线雕塑家的作品在中国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俄罗斯一线雕塑家的作品在中国难以卖个好价钱?我想除了运营方式不系统以外,俄罗斯雕塑家的作品价格同样需要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强力支撑,在这里雕塑家与祖国的命运是一体的,成交量低迷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雕塑作品质量本身。中国雕塑家也会通过俄罗斯的艺术机构去俄罗斯办展览,但多数为学术交流,以销售为目的且成交的很少。

西方具象雕塑的探索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已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对西方具象雕塑领域的学习探索虽然从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但在这100多年间,历经战乱、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滞后、价值观动摇等等现实因素,投入的时间与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俄罗斯在具象雕塑领域的探索系统而深入,他们传承有序的具象雕塑就像一个文化活化石,现在社会环境好了,经济条件也允许了,喜欢具象雕塑的中国藏家应该加强同俄罗斯的交流,弥补我们经典具象雕塑收藏的断层。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则多元且自由,尤其是在材料与工艺领域的探索处于前沿,俄罗斯收藏家在中国多样的作品中也可直接获得新体验。所以说以“平和”的心态在交流中加深了解,要比关注买进卖出几件作品更具意义。

雕塑市场是个综合的命题,网上的各种数据会让我们如雾里看花。在这里仅结合几位在雕塑创作与市场运营中取得成功的雕塑家,写出我对当下市场的直观感受,期许给乐于创作的雕塑家们一个美好的愿景。有理由相信,市场暂时的冷,不会冻结雕塑与藏家间的桥梁,雕塑市场会在“祝福”中前行。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