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乐作品宗教情绪与信仰
米雪
摘 要:巴赫既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又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音乐家。通过对巴赫作品中宗教音乐的数量比较和作品简要分析,阐述了巴赫音乐作品的宗教特色与属性。
关键词:巴赫 宗教音乐 受难曲 键盘音乐
“我行至你的宝座前……请给我一个极乐的归宿吧,主啊!请在末日那天唤醒我吧!”——巴赫的最后一首管风琴前奏曲手稿中的祷文
“仅为崇奉至高上帝——使至亲从中受到教益。”——巴赫《管风琴手册》扉页
在巴赫眼中,音乐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美的语言,“是一种精神和谐的最初体验”。在巴赫极为丰富的音乐创作中,乐队组曲和管弦乐协奏曲不仅声调优美,更关注各个声部中主题的自由和变化,巴赫将它们井然有序地融合成一个力量浑厚、音响丰满、充满活力的整体。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是神圣宗教的典型代表作品。巴赫通过他的羽管键琴都将“人的衰老和死亡的种种假想”以及对“主宰生与死的基督的信仰”表现的淋漓尽至。应该说,他首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其次才是个音乐家。
一、巴赫作品中宗教音乐的数量
巴赫在1708年1月25日在缪尔豪森的“辞职书”中写道:其音乐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歌颂上帝而创作一种经过整顿的教堂音乐”。巴赫终生在教堂中任职,他的思想不可避免的打下了宗教的烙印,使他的音乐忠实地为礼拜仪式服务,从而紧密地同路德式的教堂音乐传统结合起来。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宗教康塔塔(一种与清唱剧类似的由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组成的声乐套曲。)占了极大的比重。为教堂的节假日的礼拜仪式而谱写的五个年度的宗教康塔塔,现存的就有一百九十余首,据说总数至少应有二百五十余首。从1724年“圣三·一节” (是传统基督教节日,旨在纪念颂赞上帝三位一体的奥秘。)后第一个礼拜日起至1725年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期间,巴赫谱写出了为一整个年度中所有节假日的礼拜仪式所用的众赞歌康塔塔,还有管风琴前奏曲和卡农。
“光荣、赞颂、荣誉和庄严都属于你,天父和耶稣,属于这个名字的神圣精神! ”在宗教康塔塔音乐中,巴赫如此深情地表白,完美地展现上帝的荣耀与智慧。他不仅用作品唱出了虔诚的心声,更通过音乐的驱动、感染,使所有参加仪式的人的都感受到基督教的教义和对上帝的赞颂。在这种“纯教义”的赞美歌中,巴赫找到了歌颂上帝的方式,找到了通向信仰的道路。
二、简析巴赫音乐作品的宗教属性
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巴赫的创作灵感和音乐创作的核心尽在赞颂上帝。就连题献给勃兰登堡大公的六首管弦乐协奏曲,也是歌颂上帝而非勃兰登堡大公的。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老传统的影响,巴赫将其对上帝的崇敬完全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创作表示虔诚,演奏表示崇敬,每一个音符都为上帝谱写……正如他所说:“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除了赞颂上帝,纯洁的灵魂以外没有别的”。
巴赫以“受难音乐”这一形式传播耶稣基督的荣光。受难曲是根据《新约》四福音书中的耶稣受难事迹的经文所谱的歌曲。巴赫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受难曲:《约翰受难曲》(1724年),《马太受难曲》(1729年),《马可受难曲》(1731年佚),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马太受难曲》。巴赫将各声部精心地组合起来,巧妙地运用不同曲调和音响效果,描绘出了耶稣受难的“真实的”戏剧过程,宣扬、赞颂了耶稣为了拯救人类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使人们透过死亡与葬礼音乐及终曲看到生命的永恒,进而在这种神圣、伟大的感召下奉献自己……真是一部无比感人的音乐巨作!巴赫通过“受难曲”使自己成为基督教义的传播者和见证人。尼采评价《马太受难曲》时曾说:“要是谁忘记了基督教义,那他在这里确实可以象听一部福音书一样听到它。”
巴赫晚年修订完成的《b小调弥撒曲》又是这一崇高信念的巨著。这部弥撒曲是一首合唱赞美诗,全曲充满了狂喜之情和赞美之意。它共分四部,五个乐章,二十七个乐段,庞大复杂的作品结构可谓前无古人。在这里,音乐被汇聚成为一种由尘世与天国、时间与永恒相互对立构成的基督存在的高度象征。
三、巴赫键盘音乐中宗教的体现
巴赫的键盘音乐作品具有均衡感,结构严谨,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十八世纪键盘音乐中,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就以它丰富的戏剧性和悲剧情感成为首屈一指的作品。这首作品作于1720年左右,作品中表现了人对世俗狂飙般的热情和悲痛欲绝的情感,及深刻的宗教思想。这是一首被插上翅膀自由翱翔的乐曲,也会让听它的人生出双翅自由地飞翔。《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听起来在整体上确实有着很强的即兴风格,近似爆发式的激情释放,和非常直接的情感倾诉,引导出无尽诗意的感受,旋律紧接着变得密集而连绵不绝,奔放而炽烈如火,音乐的节奏异常自由,在激荡起伏行进中的律动全然没有规则,快速的音阶、颤音和琶音奔腾而来,音符如倾泻而出,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似乎这音乐是任凭手指在琴键上自由弹奏的。高音与低音、柔和与响亮、轻快与沉重、忧伤与明朗之间的大量对比和转变,以及大胆的转调,使音乐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戏剧性的张力。乐曲第一部分的音节快速流动,如风暴般的激情喷薄而出,在长达三个八度的音域内上下翻腾(谱例1)。第二部分的宣叙调更是催人泪下的悲怆诗篇。乐曲中大量的半音下行确定了乐曲的悲剧性质。但在半音进行的同时,乐曲同时在和声、转调上大胆运用(谱例2)。在不影响d小调本身的情况下,巴赫运用了极为丰富的带有半音变化的和声细节。作品的“赋格”(是复调音乐中在不同声部上对主题做各种模仿反复在线而成的乐曲。)部分依旧保持着半音色彩,充满了沉思冥想的情绪,而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的是,它开始时所表现出的巴洛克式的典雅,然而随着“赋格”的展开,激动的情绪逐步地增长,音乐产生出十分动人的效果(谱例3)。
谱例1:引子
谱例2:宣叙
谱例3:赋格主题
与《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相似的是《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巴赫使宗教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的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完美融合。在音响群落的建筑里,让人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热情、敏锐的呼吸以及圣洁的冥想。
这两首乐曲的感情基调都是受难者牺牲精神与希求幸福的悲苦、庄严的复杂情绪,是巴赫对上帝包含深情的吟唱。两首乐曲的开头都以近似于祷告、吁问的形式展开,并在其后情绪越涨越高。最后穿越黑暗迎来光明与希望。而两首乐曲的不同点则在于:相对于《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更着重于模仿人声,倾诉的感情更加强烈,乐曲的悲情气息更加厚重。而《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则更着重于询问与对未来的希冀。
西方音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巴赫正是西方宗教音乐宏大体现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将他喻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乐祖、乐圣、乐佛亦不为过。巴赫是多产的音乐家,其一生充满波折和艰辛,但他的作品却没有一丝对生活对上帝的抱怨,从始至终无不充满了对生活、对亲人、对人民、对上帝的热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赫是上帝最虔诚的子民,也是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巴赫的音乐不仅体现了巴洛克后期音乐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在于他预示了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十二音体系、无调性乃至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等音乐风格的显著特征,以及他对宗教音乐完美的诠释,这正是巴赫的音乐之所以具有永恒的价值的体现。巴赫翻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高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脚步。他的创作像一部详尽、完美的音乐百科全书。而他的灵魂,亦随着他的音乐流传百世,跨过历史的鸿沟,与后世的音乐研究者们展开了关于音乐与宗教的神秘交流。
参考文献:
[1]方建军等译.简明音乐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美】伊安·G·巴伯著,苏贤贵译.当科学遇到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童道锦,孙明珠编选.外国钢琴作品中的分析与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周广仁,吴斌.钢琴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与《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相似的是《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巴赫使宗教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的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完美融合。在音响群落的建筑里,让人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热情、敏锐的呼吸以及圣洁的冥想。
这两首乐曲的感情基调都是受难者牺牲精神与希求幸福的悲苦、庄严的复杂情绪,是巴赫对上帝包含深情的吟唱。两首乐曲的开头都以近似于祷告、吁问的形式展开,并在其后情绪越涨越高。最后穿越黑暗迎来光明与希望。而两首乐曲的不同点则在于:相对于《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更着重于模仿人声,倾诉的感情更加强烈,乐曲的悲情气息更加厚重。而《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则更着重于询问与对未来的希冀。
西方音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巴赫正是西方宗教音乐宏大体现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将他喻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乐祖、乐圣、乐佛亦不为过。巴赫是多产的音乐家,其一生充满波折和艰辛,但他的作品却没有一丝对生活对上帝的抱怨,从始至终无不充满了对生活、对亲人、对人民、对上帝的热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赫是上帝最虔诚的子民,也是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巴赫的音乐不仅体现了巴洛克后期音乐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在于他预示了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十二音体系、无调性乃至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等音乐风格的显著特征,以及他对宗教音乐完美的诠释,这正是巴赫的音乐之所以具有永恒的价值的体现。巴赫翻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高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脚步。他的创作像一部详尽、完美的音乐百科全书。而他的灵魂,亦随着他的音乐流传百世,跨过历史的鸿沟,与后世的音乐研究者们展开了关于音乐与宗教的神秘交流。
参考文献:
[1]方建军等译.简明音乐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美】伊安·G·巴伯著,苏贤贵译.当科学遇到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童道锦,孙明珠编选.外国钢琴作品中的分析与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周广仁,吴斌.钢琴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与《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相似的是《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巴赫使宗教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的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完美融合。在音响群落的建筑里,让人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热情、敏锐的呼吸以及圣洁的冥想。
这两首乐曲的感情基调都是受难者牺牲精神与希求幸福的悲苦、庄严的复杂情绪,是巴赫对上帝包含深情的吟唱。两首乐曲的开头都以近似于祷告、吁问的形式展开,并在其后情绪越涨越高。最后穿越黑暗迎来光明与希望。而两首乐曲的不同点则在于:相对于《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更着重于模仿人声,倾诉的感情更加强烈,乐曲的悲情气息更加厚重。而《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则更着重于询问与对未来的希冀。
西方音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巴赫正是西方宗教音乐宏大体现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将他喻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乐祖、乐圣、乐佛亦不为过。巴赫是多产的音乐家,其一生充满波折和艰辛,但他的作品却没有一丝对生活对上帝的抱怨,从始至终无不充满了对生活、对亲人、对人民、对上帝的热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赫是上帝最虔诚的子民,也是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巴赫的音乐不仅体现了巴洛克后期音乐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在于他预示了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十二音体系、无调性乃至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等音乐风格的显著特征,以及他对宗教音乐完美的诠释,这正是巴赫的音乐之所以具有永恒的价值的体现。巴赫翻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高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脚步。他的创作像一部详尽、完美的音乐百科全书。而他的灵魂,亦随着他的音乐流传百世,跨过历史的鸿沟,与后世的音乐研究者们展开了关于音乐与宗教的神秘交流。
参考文献:
[1]方建军等译.简明音乐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美】伊安·G·巴伯著,苏贤贵译.当科学遇到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童道锦,孙明珠编选.外国钢琴作品中的分析与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周广仁,吴斌.钢琴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