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因素在民歌发展的重要作用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4月05日 20:45

玩家的地理位置因素-Zynga推出第一款运用LBS移动游戏 梦幻动物园

曲孟媛

摘 要:本文从民歌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阐述四川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四川民歌的特色,并由四川经典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欣赏分析入手,通过对其音乐风格的讨论,体现出了解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把握音乐作品精神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歌 四川民歌 音乐风格

中华民族文化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在人民群众长期的辛勤劳作过程中,为缓解劳动中的疲惫,出现了口头的诗歌创作,于是,民歌作为劳动人民集体口头的诗歌创作、被久久传颂的民间歌谣应运而生。

民歌,是世界各国人民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了音乐,劳动中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纵观历史,最原始的民歌,同劳动人民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密切相关,或者为了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愿望,或者为了再现远古人类猎获野兽时的欢快,或者是为了用以祈祷神灵来保佑天地万物。因而,它成为了辛勤的劳动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延续发展,出现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因此,劳动人民所用以歌颂的民歌形式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民歌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

1.民歌受时代影响体现出的发展轨迹

纵观历史,我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民歌形式,即民间歌谣的最初形态为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流传于我国北方15个地区的从西周开始的500多年间的民歌。其时代特色主要体现为多为揭露当时统治阶级剥削、表达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发展到春秋时期,当时的楚国的民歌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繁荣。由诗人屈原等人搜集整理出《楚辞》这样的诗歌集,其中的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到了西汉时期,经由诗歌的发展,出现了音乐的管理机构——乐府,主要进行民歌的搜集和整理,被收入乐的诗歌,被人们称为“乐府诗”或“乐府”。经由历史的演变,历经朝代的变更,诗歌渐渐演变为民间的歌谣,或多以描写人间疾苦、人民爱憎等揭露社会矛盾、讽刺社会现象为主,或多以歌颂太平盛世等歌谣。进入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思想的进入,又产生了很多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的时代赋予了民歌新的生机和力量,我国的民歌创作真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劳苦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美好的生活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的欢欣情绪激动起来,歌曲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涌动出来,劳动人民用发自内心的歌声唱出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传世之作。因此,了解一个时代的歌曲,可以看到该时代发展的侧面。

2.民歌受地域影响体现出的不同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劳动人民繁衍生息在广袤的沃土上,劳作间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因而,在我国民歌发展的过程中,地域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地域特色也是影响我国民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因素,因为各类民歌所赖以产生的地理形态、民间风俗、语言特色是不可逆的,所谓不同的地貌类型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总体表现为:

(1) 东西部地域区别。西部地势起伏的高原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淳朴友善,加之少数民族多以唱歌作为语言和感情交流的手段,多体现为爽朗直接,说话声音洪亮,歌唱音域宽广,因此多表现为山歌体裁的民歌,曲调高亢激昂,旋律起伏跌宕,气势雄浑恢宏;东部平坦的平原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数量较西部地区多一些,因此所歌唱的内容不需要传送太原,所以多体现为小调体裁的民歌,多为清唱低吟,节奏平缓,细腻委婉,清新流畅,像东部平坦的地势一样,没有太多的起伏变化。

(2) 南北方气候区别。崇山峻岭在地域上的划分,也将民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分化作用,作为我国地貌南北方的分水岭的秦岭,在我国南北方民歌体裁上也表现为分割特点。秦岭以南,人们的特征大致体现为:善思、内向、略柔;秦岭以北,人们体现出粗犷,外露,阳刚的气势。我国南方气候温和,雨水较多,景色怡人,人们多喜欢轻柔、平缓,变化幅度较小的抒情、委婉、细腻的民歌。北方四季分明,北风凛冽,温差较大,人们在民歌创作方面体现出刚劲、豪放,变化幅度较大的棱角分明的特征。

3.人文生活环境区别。

地理环境通过该地域所衍生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特点和民风民俗等对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作用。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多以农耕为主,因此在该地民歌的表现上,多创作小调、号子等民歌形式。西部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多以畜牧为主,因此在该地民歌的表现上,多体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多长调和短调的牧歌。除此之外,我国多大江大河,江河纵横的地理特征也体现出水系对民歌形成的天然曲调。

二、四川民歌的表现形式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在民歌创作中体现出异彩纷呈、反复多样的特征,因此,民歌发展的地域性特征也愈发明显。

四川民歌如同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簇鲜花,她依巴山、靠蜀水,因此,更因巴山而增色,因蜀水而灵秀,更因那里的人民而充满生命力。四川因地势险峻而致昔时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但四川人民并未因地理环境的艰苦而磨灭了心中的刚毅,四川人民性格中透露着天生的幽默、诙谐和乐观,同时,又不失淳朴和狡黠的气息。这一巴蜀民风在四川本土的文化艺术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川剧、快板书、金钱板、清音、说笑话、谐剧等,都表现出四川人独特的幽默气质。当然,险峻的蜀道也孕育了妙趣横生的四川方言。就四川民歌而言,总的来说,主要有山地民歌,江河民歌等。像山歌、薅秧歌、薅草号子、薅秧锣鼓、盘歌、神歌以及翻杈号子等,都是山地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

山歌作为四川山地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蜀地劳动人民在山野里劳动时候歌唱的曲子,歌词多属即兴创作,题材也极为广泛,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歌词质朴,率直。内容则多以反映劳动的欢愉、青年男女的纯真的爱情为主。其音乐曲调具有一般山歌和西部民歌所具有的高亢、嘹亮、简洁、爽朗、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等特点,像《槐花几时开》、《妹儿多勤快》等,多表现为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等。

三、对《槐花几时开》的赏析

四川地处西南盆地,气候变化不大,常年山清水秀,因此山歌的音乐与演唱不像秦腔那样悲壮、苍凉,也不像花儿那样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但也很富于激情,一般都强调字头的喷口,句式间节奏处理特别强调乐句乐节的重音,句读分明,节奏顿抑分明要求声音放松,在衬词或行腔跳跃处,往往还伴有四川独有的“哈哈腔”穿插其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槐花几时开》等作品。

《槐花几时开》作为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其原型为宜宾地区的被人们口耳相传的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据考证,在清朝的光绪年间《四川山歌》刻本中就有它的歌词存在。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晨歌”(四川人习惯称山歌为“晨歌”,“晨歌”也称“神歌”)的山歌歌腔。“晨歌”过去作为四川农村婚丧、祝寿、敬神等大型活动时演唱。历经历史流传,其内容已脱离了原始的婚丧、祝寿和敬神等活动,但其形式依然未变。演变的“晨歌”多以幽默的内容和腔调来反映四川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槐花几时开》在音乐风格上以描述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内容,歌词七言四句,含而不露,用隐晦曲折又直率热情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歌曲所要体现的情感,将青年男女间的,朦胧、缠绵、细腻、绵长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感情真挚动人、给人留以想象的空间。全曲曲调流畅,结构严谨,一开始就出现全曲最高音,第三句“娘问女儿啰”低音的进行和密集的节奏处理,及紧接着的休止符适度的大跳均十分生动,并做到口语与音乐性的自然融合,同时,其歌词中的衬词的使用也将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完全体现出来,如衬字“哟喂”在歌曲中四次出现,表现出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其演唱形式高亢有力、真挚炙烈,是一首代表性很强的四川韵味的歌曲,也是一首把风格的特殊性和艺术的普遍性结合的很好的歌曲,用民族和美声唱法都适合,因此曾被许多歌唱家选用。纵观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其既有表达外在美的内容,也有表达内心情感的内容;既有动态的表达,也有静态的表述,虚实结合,将整部作品的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上,使得整个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美化,构建出歌词的意境美和表达内容的情感美,用起伏的旋律线条勾勒出整部作品的音乐美,也即成为了该作品从美感、内容上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四、 小结

民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劳苦大众的辛勤劳作和日常生活,也正是劳动人民的劳作生活,赋予了民歌经久不衰、连绵延续的生命力。辽阔的土地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推动了民族的进步。在对民歌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只有广义地将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都考虑进来,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地区、乃至一首歌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肖常纬.民族民间音乐[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理论教研室,1996.

[2]周世斌.中外经典音乐欣赏[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3]高月霞.民族歌唱中语言与风格的关系[J].音乐研究,2009(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