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的地域文化成因研究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4月17日 20:59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象油画\"命题.如今,她的写意...

张俊奎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是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意象油画是诗性精神对异质化艺术语言与媒介的审美同构,是意象审美、意象思维和意象表现对西方油画语言的结构性转换。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在江苏,江苏油画深受江南诗性审美和江苏地域文化的影响,集群面貌和语言特征呈现典型的意象性。研究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的地域文化成因,对江苏油画的当代形态阐释及文化面对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江苏油画 意象风格 诗性精神 文化成因

从16世纪传教士利玛窦、罗如望等南京传教时带来的油画到1905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油画课的首次开设,江苏成为中国油画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初期留学画家中大批江苏籍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李毅士、潘玉良、庞薰琹、秦宣夫、吴作人、吕斯百、吴冠中等人的艺术实践奠定了中国油画教育与创作格局(还有林风眠),使江苏成为当时中国油画教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中心,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冠中、苏天赐一代,张华清、徐明华以及冯健亲一代,沈行工、方冰山、张延、李华英、沈广耀一代,丁方、陈坚、陈世宁、姚茛、邢健健、杨娌娅、卢卫星一代等逐渐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创作群体,直至“85新潮美术”前成为江苏油画创作的主体。

“新生代”画家毛焰、吴晓洵、张新权、彭方年、葛震、金捷、黄河、金田、王洪志、高波、庄重、章文浩、孙仕荣、汪莺莺等代表江苏油画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的广阔空间。

综观江苏油画发展史,意象性表征一直是江苏油画语言的形式典型,是江苏油画诗性精神内核和意象审美观照方式的外在集中体现。

一、“意象油画”与油画的“意象性风格”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周易·系辞》的“立象以尽意”开始,道家的老子、庄子,东汉思想家王充以及魏晋时期的王弼对其皆有论述,真正在文艺理论上首次提出“意象”的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强调了主观意识对“象”的形成作用。“意象”是审美主体对“象”的“意”化,是融汇物我的审美“心象”,是具有情感性、审美性、符号性的“新”的物象。

“意象油画”则是一个出现较晚且争议颇多的词汇,原因在于其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难于界定。从词汇表面上看,“意象”是“油画”的修饰,指意象类型的油画;但如果把他们理解为并列结构就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用油画的语言、媒介、技术、方式表现这种包含宇宙观、审美观、精神、气象的“审美心象”;二是经由油画积累的人文精神、科学理性、自然观等在意象层面的阐释与表现。王东声说:“意象油画就是把东方民族观照世界与自然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叙述经验融渗入油画的审美结构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①,即外在是遵循油画的创作方法而表现内涵却是“意象”的价值追求。我认为“意象油画”应该是把中国诗性审美精神和意象思维融为一体,并用写意性绘画语言表达的一种油画类型。苏天赐就认为意象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形象表达形式。

“意象性风格”则是对油画艺术语言的风格化描述, 江苏油画的意象性风格是对基于江南诗性文化精神的江苏油画总体绘画语言特征的一种感性概述,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取向的代表性油画语言,正如顾丞峰所说,“是一种具有民族审美风格普遍性的油画语言系统”。

二、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特征

1.油画造型的意象性

绘画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造型的特征及造型方法的运用是绘画风格的主要标志,江苏油画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造型的意象性。这种通过意象性审美形成的造型是对物象自然形态和具体时空的超越性表达,它借助对自然物象本身基本要素(如:结构、轮廓、色彩、质感等)的抽象、概括、夸张等手段进行“剥离化”、“符号化”处理,对物象进行实质性、整体性的审美感受或审美情感迁移形成既有原始物象的视觉特征感又承载情感、精神信息的新物象,它是一种经过审美投射的“心象”,即“审美意象”。它因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和精神因素,成为情感符号或精神符号,意象也因此成为具象、抽象、意象三极中的一极。

单个意象符号的能指具有模糊性,只有整体性地“编码”、“重组”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指向,即“意境”,这也是中国画程式化出现的内因。吴冠中的造型语言具有典型的意象性,他笔下的江南水乡是高度概括、抽象江南水乡自然特征的结果,是对建筑、山水、树木的形态、色彩进行黑白灰、点线面的重组。他说“我很少背着画箱出去碰见什么景就画。我总是先观察,跑遍山前山后,村南村北——然后在脑子里综合、组织形象,挖掘意境”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即郑燮所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

2.油画语言的意象性

绘画语言是指用什么样的方法完成视觉形象来传递绘画意图,写实油画通过具象的视觉形象塑造,抽象绘画通过高度抽象的绘画符号表达感情,意象则油画通过写意性的表现方法描绘意象性的造型来表达。在这里,审美生成的“意象”要通过写意性的表现方法实现,这是一种中国化的表现性油画语言。

在空间表现上,因为审美意象对具体物象的疏离,不再以定点透视和空间深度为表现的手段及目的,空间的平面化、主观化构成是其主要方法,它通过绘画要素,如:大小、形状、色彩的对比、组织、疏密、虚实化处理来暗示空间,突出心理空间而非视觉空间。

色彩的运用主要以明度为色彩运用的前提(色彩要担负一定程度的造型任务),用色更为主观,而非自然光照下的客观光色关系,我们对比一下莫奈的睡莲和吴冠中的荷花即可感知,吴冠中用色更加概括、简约,以固有色为主,光源色和环境色为辅,运用具有强烈情感性和隐喻性的色彩,注重、色、形的互融。

用笔、用刀都突出书法的书写性特征,强调笔触美感和笔墨韵致,深受传统文人画的影响。同时以线造型为主,线色形同时完成,线的排布与组合具有极强的形式感、韵律感和精神性。画法上以水性化的直接画法为典型,注重油画颜料稀释后的水性流动带来的韵味和虚实感,形式上讲究黑白灰的画面构成感,讲究“留白”所带来的视觉想象的延伸感。

3.审美方式的意象性

审美方式的意象性是一种以心观物、心物合一的审美方式,它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意象性审美是对物象的审美特征、审美要素、审美内涵的一种抽象化的“定向”心理观照,是审美主体思想感情、审美心理活动的一种投射,形成含蓄蕴藉的审美情思,实现了物我交融的主客体转换,文学中的寓情于景即是此意。“观山是山,观山非山”,“我笑花亦笑,我悲秋亦悲”、“泪眼观花花不语”等,这种审美式的体验本身是意象性的,具有含蓄、感性、模糊、意象的特点,“恍兮惚兮”之间经过审美体验的投射产生了内涵深邃、含蓄蕴藉、具有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审美意象”。

江苏油画的意象性审美观照彰显了江苏油画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我们可以对江苏油画的整体做概括的分析:江苏油画以江南山水为表现题材的无主题性的风景画发达,人物画不发达;江苏油画风景很少出现基弗式或朝戈式的精神表现,丁方作为一个反例,谈及此点它曾明确表示自己借用北方山水作为精神载体的原因,实质是对高度程式化的江南山水审美意象的妥协与回避;江苏油画风景的表现不是象欧洲古典风景画的写实性表现,它是一种意象性的,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表述方式,我们从刘海粟、苏天赐、沈行工等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意象性的审美与表现。

三、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的地域文化成因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人文历史的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传承性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模式。它通过地域文化群体或文化样态彰显地方特色,包括文化心理、群体人格、审美取向、价值判断在内的深层文化特征是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江苏地域文化的诗性文化精神、审美文化心理、柔美典雅的文化性格影响了包括园林建筑、戏曲评话、诗歌小说、绘画书法在内的各种艺术形态,也从内、外两方面影响了江苏油画的审美品格和形式面貌。

1.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他们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文化生长的“土壤”和发展的平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因其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形态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的一样,地理环境成为“环境、种族、时代”中决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湖遍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农商并举、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这为江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宋元以后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

江苏丰富的自然景观很早就进入文学艺术创作的视野并成为文学艺术表达的典型审美意象。三春杨柳、十里荷花、六朝楼台、乌衣雨巷、粉墙黛瓦、疏月淡星、渚清沙白、渔舟唱晚、平湖秋月、烟雨空濛、青山白水、渔樵问答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审美意象,甚至连悲叹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富庶繁荣的经济、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造就了江苏文化健康饱满的生长状态;形成了含蓄、柔美、温婉、精致、典雅的自然人格。正如景遐东所说:“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③江苏自然地理景观为江苏油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内容和创作动力,也为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原始的心理意象和审美基础。刘士林说:“它的审美创造活动,不是反抗或超越政治伦理异化的结果,而是像春蚕吐丝一样源自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 。④

2.诗性文化精神因素

江苏文化的审美特质有其精神源点,那就是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我们从良渚文化的玉器即可看出它与巴蜀怪异厉狞及中原礼器敦厚庄重不同的精致、细腻、温雅的审美特点。魏晋后随着中原文化的南迁融合,江南文化确立了一种不同于北方文化注重实用伦理功的,而是代表个体生命愉悦的审美自由的诗性文化精神。

“地域文化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⑤江南文化诗性精神在江苏文化上体现为诗性审美品格,它来源于江苏文化的审美心理和柔美、优雅的文化性格。江苏清丽、优美的景观、温和宜居的气候以及发达的“水文化”形成了江苏文化柔美、温和、舒缓、精致、优雅的自然品格和文化性格;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健康的文化生态使江苏文化超越了实用性的禁锢,对于长期浸染其中的文化主体而言,经过长期的审美积淀形成了一种对生活和自然共同的审美观照方式和审美心理。我们可以从代表江苏文化的诗词、戏曲、园林、餐饮、器物、宴游、歌舞中看到这种超越实用,追求闲适、散淡、愉悦、休闲、精致、奢华的感官及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念。

江苏文化深层的诗性精神、审美品格作为江苏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影响了江苏油画的诸多方面。首先它形成了江苏油画的审美基础和审美品格、审美心理、审美取向、审美价值,奠定了江苏油画的学术品格和文化精英性;其次它从内源上决定了江苏油画在审美观照下的意象性表达诉求,成为江苏油画创作的内在生长点和动力所在。

3.文人画传统与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的历史生成

20世纪早期(1900—1937)大批江苏油画家留学欧洲、日本,归国后通过教学、创作传播思想、培养人才,形成了江苏油画融汇中西的学术思想、探索油画语言民族化、个性化表达的学术基调。他们自觉构建民族性语言风格,成为江苏油画地域性的逻辑起点和结构基础。

江苏第一代油画家诸如:如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李毅士、潘玉良、庞薰琹、秦宣夫、吴作人、吕斯百、吴冠中等等,多为中国传统文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从中国传统入手学习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解较深,国画、书法、诗词擅长者颇多。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规范、审美图式、绘画语言无形中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创作。我们可以从他们多样的艺术创作中看出(油画、国画、书法、诗词等)这种共融性。他们出国时多已成年,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审美认识也基本固定,对西方绘画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主动选择。他们身处文化弱境、背负使命,从学习之初就有强烈的改造中国绘画问题的理想,他们的学习是一种考察式的、游历式的借鉴学习。出国之后面对西方油画的传统语言和发展语境,他们积极比较中西绘画的异同,反思中国画的优劣,加之一些导师也积极引导他们关注本国文化,使他们能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立场自觉探索油画的民族化表达方式,构建民族绘画语言,形成了他们鲜明的、不同于国外的油画语言。

审美的本土诗性化使他们在语言的形成上很容易自然地结合中国文人画的语言范式,审美的意象性表现成为他们的普遍选择,他们更多的是接受了西方的素描造型理念和科学色彩理论,学习了印象派、后印象绘画的直接涂绘语言,油画只是一种变化了的表达工具,这也是他们忽略西方古典写实油画语言的根本原因,以致对欧洲古典油画材料与技法的学习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宾卡斯、伊维尔的来华交流才真正开始。

第一代画家的探索成果随着他们回国的教学、创作开始广泛影响由于信息传播困难而难于直接学习西方油画的画家,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和受众审美需求的影响,油画语言的民族化成为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历史要求,结合中国诗性审美精神的意象油画由此滥觞,这也是尚辉所言“当中国画家第一次拿起笔画油画时,中国意象油画也就开始了。中国油画历史有多久,意象油画的历史也就多长。”的根本原因。⑥

随后五、六十年代对苏联油画的学习、“85”新潮美术时期的江苏油画激进的思潮、改革开放后对西方油画的全新认识都不可能改变江苏油画这种根植于传统诗性审美文化、深受传统文人画影响的由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苏天赐等前辈开创的意象性油画风格。

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江苏画家作为主体的主观选择和文化认同的结果,通过师承关系、审美和价值取向一致性形成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

四、江苏油画意象性风格的当代学术价值

江苏油画的意象性风格是建立在江苏历代油画家有关油画语言探索基础上的一种传承,是油画语言本土化、民族化的一种积极探索。这种本土化的语言探索要坚持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审美精神为标准,避免西方殖民文化的有意禁锢,要坚持以开放、包容、多元的胸襟和本土文化内涵为前提,坚持语言的纯粹性、精神性和学术性的原则,通过提高主体文化认同和语言探索继承发展。

江苏意象油画是基于江南诗性文化精神和意象性语言构架基础上的一种审美文化样本,是一种注重个性化、情绪化审美体验的意象性表现的绘画类型,是一种介于具象绘画、抽象绘画之间的意象绘画形态,是西方表现主义的中国化转借,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表现主义。与西方表现主义的不同在于西方表现主义面对的是后现代工业社会语境,它面对的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是中国油画发展的一个明确方向。

意象性风格以“意”造“象”, 以“象”达“意”,共融“物”、“境”,是主体与客体的实现途径。通过意象语言、意象审美、意象表现实现“我者”的“他化”与“他者”的“我化”,其目的是“养心”、“畅神”。它是对应主流文化的一种隐文化,它以自我抒发、自我解放、自我宣泄为宗旨,是人与社会、自然、生活的调剂媒介。在城市化、消费化和文化大众化的当下语境中,在面对高度“物化”的社会和“异化”的人及生活时成为对抗“异化”的另一种形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地域文化对文化样态的影响是多样的、深刻的,是决定性的。江苏油画语言的意象性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性,它的形成受到江苏的地理环境、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中国传统文人画审美观及绘画语言等的影响,它更有利于中国画家的情感表达和传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江苏油画语言风格的特色和学术基础,意象性风格在当代语境中面临着形式的转换和价值的重塑,面对当代多元文化冲突(尤其是外来殖民文化)和人的高度“异化”,我们应该从油画本体语言的层面和现实意义上实现绘画对人的精神及生活再塑的可能性。

注释:

①王东声.意象油画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 77页.

②吴冠中.画里阴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第 166 页.

③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第 51 页.

④刘士林.江南文化的在与说[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6).第49页.

⑤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8(4). 第66页.

⑥尚辉.意象油画百年[J].美术,2005(6). 第40页.

参考文献:

[1]汪小洋,周欣.江苏地域文化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王东声.意象油画研究北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刘士林.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三尚.中国意象油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美术学院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