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喂饱一个“饿艺术”的时代

来源:收藏·拍卖 2018年05月04日 07:18

如何喂饱一个饿艺术的时代

菡阁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全民“饿艺术”的时代。

大部分的国人已经跨过高山大海,参观过很多海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对审美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对如何接近艺术有了越来越深的渴望。想成为新藏家的人们都在积极地学习东西方的艺术史。

在这些接近艺术品的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把艺术品投资当成了首选。李可染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的荣宝斋售出时只有80元,但在现今的拍场上已经达到了2亿元左右的天价。那个年代,最早觉醒就开始切入到艺术市场的人群,现在基本都在以拍卖市场为代表的二级市场扑腾,经过2008-201 1年的大浪淘沙后,逐渐走向理性。尽管二级市场近两年升温明显,但资深买家却普遍持观望态度,信心指数还有待回升。

前些天在一个金融峰会上,听了雅昌董事长万捷的一个演讲,他很肯定地认为,中国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全民艺术品的消费时代。

与冷静的艺术品投资相比,艺术品消费市场却开始如火如荼。这确实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新政,为了一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以及融合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在扶持之下蓬勃发展,大众更是对文化活动的关注热情持续高涨,一个新的消费市场正在这个契机里日渐形成。

越来越多的艺术界人士已经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健康的艺术产业生态链,首先是艺术生产、艺术鉴赏、艺术消费,然后是艺术投资,最后才是艺术金融——艺术消费在整个链条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都有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潜意识,这实际上也是来源于大数据。因为按国际惯例,人均C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应该呈现井喷状态;而中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可见文化消费市场是极度压抑的。这时,任何产品的视覺传达都已经提到一个首要的地位,这也代表着美艺产品的一个新生机。一旦有符合需求的产品出现,大众的消费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这就是“饿艺术”的源头,而且是“饿”好的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

某个周末,正好也去看了艺术自媒体“艺术维C”策划的邓瑜《新星代》作品展,用轻松的卡通形象承载了500年东西方艺术史里的亮点,展览利用非常华丽的装饰来呈现,但价格却是真正的亲民,展览结束时几乎全部售出,这也可以清晰地解读出展览背后的讯息。在广州这个特别接地气的城市里,超级理性的消费观念如何与形而上的艺术发生碰撞,确实要走的是以艺术诠释生活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这点,比如赞助这场展览的是星巴克,作为一个强调咖啡与文化必须结合的品牌,拿出一家开在老房子里又坐落在繁华路段上的店,来做一个艺术空间,就足以说明星巴克已经看到这个战略价值所在。

艺术品投资是需要非常多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才可以去涉足的,但艺术品消费却是每一个普罗大众都可以做到的日常行为。从攻占生活逐步到攻占灵魂,当年的“文艺复兴”也是这样一个过程。那个时代不仅仅是贵族,就是一个普通平民也愿意去买一件自己消费得起的艺术品。如何开发出真正好的艺术衍生品沉浸到消费者的日常,这是涉及艺术的各个行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齐白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界超级品牌,不仅仅因为他的大作总是出现在拍场排行榜前三的位置,而且他的作品直到现在仍然会出现在杯碟碗盆这样的生活日常里。 (编辑/董萍)endprint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