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出现的新变化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5月22日 09:42

视觉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出现的新变化

刘旭

摘 要:视觉文化是目前学术界比较热门的话题,它揭示了当代社会正在发生了深刻的文化转型,图像、影像已经占据了当代人类文化的主导地位。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视角出发,审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下变化。

关键词:视觉文化 工艺美术 图像

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文化转型, 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①可以想一下,我们每天接触的朋友圈、里的图解说明、色彩缤纷的招贴海报、超市里引人注目的商品包装、互联网上各种产品、游戏的宣传广告,可以说图像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打交道最多的对象。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降临。

一、视觉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视觉文化?它有何特征?它与我们时代的文化存在怎样一种关系?部分敏于思考的学者对这些问题作了一系列探讨。较早使用“视觉文化”这个词语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1884—1949),他认为,电影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返回到印刷术出现之前的视觉时代,它解放了人类的视觉,“可见的人类又重返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形体语言”。②在这里,巴拉兹是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与传统印刷术进行对比,以显示电影传播的特征。之后,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又丰富了视觉文化概念的内涵,他认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复制技术把它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这两方面的进程导致了传统的大动荡”。③本雅明在这里指出了现代复制技术使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艺术自身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通俗地讲,就是电影等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作品的接受者更加大众化,而不仅仅限制在少数精英阶层中,这就涉及到艺术民主化的相关问题。

继本雅明之后,大批西方学者又进一步深化了视觉文化的内涵。例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图像性质使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海德格尔所关注是人们内在思维范式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传播媒介、图像等外围的事实。斯洛文尼亚学者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又将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文化联系起来,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视觉出发,它是一种图像和图画不仅相互纠缠,而且可以互换的视觉文化”。④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认为,现代电子媒介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使现代社会进入到一个“ 虚拟影像” 的时代,它已经不单单是复制图像,而是制作虚拟图像,把本应该属于个人想象中的事物呈现于大众面前,并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让观众完全迷失在这个虚假的影像世界里。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视觉文化是伴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而崛起的,具体表现为图像、影像已经占据了当代人类文化的主导地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宪先生把西方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观念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种看法强调在图像—语言的二元结构中来理解视觉文化,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相对于阅读文化的概念。它不同于阅读文化,但又和这一文化相关。与第一种理论在逻辑的层面考虑问题有所不同, 第二种理论偏重于历史的建构, 它把视觉文化视为一种当代现象, 与后现代文化、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等当代特殊的发展趋势关联起来。第三种看法则着重于视觉文化的符号学和社会体制层面, 亦即着力于符号表意实践”。⑤在此基础上,周宪教授对视觉文化的概念下了定义,他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種转换”。⑥这个定义涵盖了上述观点的各要素,可以用来很好的把握视觉文化的概念。

二、视觉文化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

在视觉文化不断扩张的现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艺术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魏毅东老师在《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一书中将视觉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作了概括,他用“视觉垄断”及“视觉殖民”两个词来形容视觉因素在视觉类艺术及非视觉类艺术中的变化,并结合西方绘画史、电影史论述了视觉因素在视觉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确实和视觉文化的崛起密切相关,事实上,“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被理解为一部视觉经验的探索史,现当代艺术对视觉经验的探索直接构成了视觉文化的重要部分”。⑦但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来说,视觉文化时代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工艺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分支,视觉因素一直占据者重要的地位,从陶瓷表面异常丰富的图案,到青铜器繁缛多变的纹饰,可以说图像一直是工艺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表面上看,由于工艺美术的这种特殊性质,视觉文化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其实不然,在视觉文化的现当代,工艺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因素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传统工艺作品相比,其创作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地变化。

首先是工艺美术作品题材内容的改变。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题材通常是一些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的造型或图案,它们大都具有深层的象征含义。例如中国传统剪纸图案中的蝙蝠代表“福”,梅花鹿代表“官禄”,仙鹤代表“长寿”,牡丹代表“富贵”等。但在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这些传统题材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诉求,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为了迎合这种的审美意旨,工匠师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工匠)开始摆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当代生活中比较新颖的形象元素搬到作品创作中来。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石雕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巴林石是赤峰市特产的一种叶腊石,其质地、硬度、成色均适合玉石雕刻。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巴林石矿的规模化开采以及大批山东、浙江玉石雕刻师傅的引进,巴林石雕刻逐渐发展成为赤峰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传统巴林石雕刻题材多是一些祥瑞动物、神话人物、吉祥花果等,深受玉石收藏者喜爱。随着最近几年玉石雕刻市场的萧条,当地年轻师傅开始在作品题材上大胆尝试,把小丑鱼、恐龙蛋等之前不曾有过的动植物造型搬到作品中去,以刺激大众的购买欲望。在这里,传统题材中吉祥如意的象征意味相对变得不重要了,全新的视觉图式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当然,在思想相对开放的各大艺术院校中,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各类工艺美术展览中更能体现这一点。大部分年轻艺术家、大学生创作的各类工艺作品,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创作中“现象—观念—作品”的思维范式,而仅仅以“图像—作品”的观念进行操作。而且事实还不仅如此,如果仔细观察最近几年的工艺作品展,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往往不同作者、不同材质的工艺作品会以相同的造型出现,如果再深入地探寻,则可以在国外热门艺术家的作品中发现这种造型的母体。这种现象让人深思,难道在视觉文化的今天,中外艺术创作已经发展到了这种不分彼我的程度,当然不能排除部分作品中确实承载着作者个人的观念、情感,但是在新颖的视觉图式面前,它显得那么羸弱。可以说当代工艺美术作品也像西方现当代绘画艺术那样,开始将视觉形式的探索作为作品的核心,以此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与工艺品题材内容转变相伴而来的,便是当代工艺美术作品开始通过增大体积、尺幅来加强视觉冲击力。在这一点上,传统工艺品是截然不同的,传统作品中的大体积、大尺幅通常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例如商、周的青铜器使用就包含着严格的礼仪文化,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器物的大小、数量、类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利,最高级别的天子享用九鼎八簋组合,地位次之的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级别的大臣则用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而当代工艺作品则单纯地追求一种视觉震惊感,即通过增大作品体量给观众造成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比如当代许多美术展览中的工艺作品(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体积都普遍增大,有些作品甚至占据了展厅的大部分空间,让观众的眼睛无处躲闪,只能无辜地接受作品的吸引。固然,部分作品分量的适当增大能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观念,但仅就当代大部分作品来看,其所放大的尺寸已经完全超过了这个限度,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创作大体积的作品无疑是在追求视觉冲击力,至于观念的表达已经处于次要位置。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当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作品已经完全不同于之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工艺作品已经逐渐失去了活力,而以新颖的样式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工艺作品往往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当然,把这种改变完全归于视觉文化的影响显然太武断,但是视觉因素在当代工艺美术作品中突出的地位却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但是,仅仅把借鉴一些国外较为新颖的造型作为作品创新的重要手段,为了形式而形式,显然是不行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可以借鉴西方优秀作品中的新颖造型,但必须要把这些养料融化到中国文化土壤中。此外,如何将优秀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传统发扬光大,如何在以新颖的视觉图式吸引观众的同时兼顾到作品内在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精神,成为了工艺作品创作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②⑤周宪.反思视觉文化[M].江苏社会科学,2001(5).

③【德】瓦尔特·本雅明, 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④【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⑥周憲.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⑦毅东.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