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得佳趣”

来源:中国收藏 2020年03月25日 08:07

乾隆 得佳趣难得一见

王菁菁

乾隆皇帝曾经有一方印章,叫做“得佳趣”。作为明清瓷器收藏资深“发烧友”的张志非常喜欢这三个字,他认为这很精辟地诠释出了玩儿收藏的意义。2015年,几位老友相聚,他提议,不如我们几个一起办个展览,展示一把民间收藏的“正能量”怎么样?大家一拍即合,很快这事儿就干起来了,并且还随之诞生出了一个雅集团体——佳趣雅集。

成立近3年,佳趣雅集与中国嘉德合作先后举办了两次展览:“瓷中佳趣——明清官窑展”与“雄奇昳丽——17世纪青花与五彩瓷器特展”,在业内引发了不错的反响,慕名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接受《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访时,张志多次表示,虽然玩儿收藏既要有一定物质基础,也要有知识储备,但做雅集,绝不是提供买卖交易的联络平台,而是希望去更多地帮助大家提高品鉴水平,一起真正沉下心来,发掘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那一面。

“我们是个接地气儿的社团。”他说。

据悉,佳趣雅集如今有25位理事、200多位会员,都是热衷于明清瓷器收藏的藏家和爱好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不少还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不过,想成为其中一员也不是那么容易,必须通过两位老会员的介绍。

张志:2015年秋季,我提议大家一起办展,因此有了第一次的“瓷中佳趣”展。在筹备的过程中,大家又认为,既然做了展览,干脆也把团体建立起来。于是我和金立言博士、梁晓新先生,还有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部资深专家戴岱先生与上海收藏家苏平先生,五个人一起发起了这个雅集。“瓷中佳趣”的开幕式也是我们雅集的成立仪式。

佳趣雅集的理事和成员构成比较接地气儿,藏家、拍卖行业从业者、古玩艺术品行业从业人员各占三分之一。之前海内外一些知名收藏社团,基本都是由比较高端的大玩家组成。而佳趣雅集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构成——既有高水平收藏家,也有活跃在行业内的人,还有爱好者,是希望能给民间收藏带来一种正能量,以雅集的方式,用学术带动市场,以市场提高学术,从而循序渐进地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我们还希望更多的人不光看到艺术品有保值增值的功能,更能从中体会文化带来的乐趣。可以说,身为佳趣雅集的成员,最起码不能玩儿假,不为卖货挣钱而来。尤其要说明的是,即便愿意“砸钱”,你也不一定能进来,我们注重的是一定要有水平基础。哪怕水平不够高,甚至只是一位爱好者,但是最起码找对门了,是一个愿意走在收藏正道上的人。

就像佳趣雅集会员中有一些女孩子,她们可能暂时不具备购买能力,但确实是对此真心喜欢,热衷于看展览、参加活动,我们也很欢迎。即便你不买,学会欣赏也是件好事儿,这是潜移默化的。雅集中还有很多踊跃的“90后”,说明古董的爱好者不只是上年纪的人,古玩一样可以很时尚。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对于古玩艺术品,别忌讳去谈钱,它有市场价值,大家才重视,如果一文不值,那么谁都不会去看。但市场价格、经济回报一定是你喜欢艺术品,才可能带来的附加值。你看同样一件藏品,放在博物馆是文物,放在市场叫古玩,可见文化还是最重要的。我们玩儿雅集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它们美在哪里。

采访中张志还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最初,佳趣雅集本来是想注册成社会团体,后来觉得审批手续也挺麻烦的,索性就注册了北京佳趣雅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以此来为圈友们提供交流平台。

张志:说起来,佳趣雅集并没有很雄厚的资本资助,也没有那么多正儿八经的规章约束,更没固定的办公地点,我这儿就算是一个联络点了。大家有空一起做活动,需要的时候有的出钱、有的出力,特别齐心。我们雅集的成员们来自天南海北,还有远在日本、英国、美国的华人藏家。平常大家一般是通过群,互相学习、交流提高。金立言博士、梁晓新先生也会不定期地举办讲座,或者带领成员们参观博物馆,听专家讲座等等。

我们计划两年办一次展览,而开展这些活动,佳趣雅集会一直本着公益性质,保持不参与买卖交易的原则。有时候我的确感觉到,真正去做学术和公益的事儿,难免就“曲高和寡”,可能反而比单纯的商业买卖更难做。不过很庆幸的是,由于反响很好,我们得到了不少支持。比如上次国家文物局召开民间文物发展促进的座谈会,邀请我做代表参加,给国家文物局对整个文物市场的管理献计献策;还有第二次的“雄奇昳丽”展览,国家文物局的关强副局长亲临现场参观。我感觉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是希望看到收藏市场发出正能量的声音、有一批有真东西和真水平的人在活跃市场的。现在很多人认为收藏市场“水深”,殊不知相比之下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水混”,不能老是被一些“浑水摸鱼”的人误导了民众。

虽然佳趣雅集先后举办过的两次展览都十分重视学术,但张志发现,学术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展览对市场的推动在当中同样表现明显。

张志:讲个小故事吧。这次“雄奇呋丽”的展览中有一件清康熙后赤壁赋青花笔筒,当时正赶上2017年中国嘉德秋拍,他们征集到了一件清康熙前赤壁赋青花笔筒,也在预展中。经过对比两件笔筒的画工和字,我们确定都是在300年前出自同一个人之手。然后我就把这个新发现发在了朋友圈里。那位送展的藏家看到后,特别想把拍卖的这件买到,于是他就委托我。结果没想到,我们预算是人民币60万元到80万元就能入手,最后到了140多万元才成交。这说明大家通过展览对此的认识提高了,进而对市场产生了推动。

佳趣雅集的第一次展览,就引起了日本、香港相关媒体的兴趣,包括国外的学者,评价都很高,图录还进入了一个世界级的图书资料库。与此同时,像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公司也主动与我们联系,认为这些展览资料对于拍品的传承有序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两年多的雅集活动一路走来,张志感触颇深,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热情,二是看到众多中国藏家和研究学者,正在一点点地追赶曾经丢失的话语权。

张志:举个例子,我们办的两次展览,第一次55件明清官窑,光保险就价值1.4个亿;第二次118件,其中有这一时期的民窑精品,也有官窑,保险金额近1个亿。嘉德承担了这部分費用,让我们很感动。

我们两次办展出书,金立言博士和梁晓新先生都是“零稿酬”主编,他们将自己的学识倾注其中,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佳趣雅集的理事之一、著名藏家王刚先生对每次活动都非常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我个人认为,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一定是买卖。改革开放至今,大家都买了差不多快20年了,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探究手中藏品文化内涵的需求,所以才会有民间学术研究团体的出现,这是自然而然的。这种发展阶段的必然是雅集存在的一个基础。

近百年来,中国古陶瓷研究的话语权都是被欧美学者和藏家所掌握。他们确实有一些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学习。不过也有个问题不容忽视,他们更多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中国艺术品,更注重外在的感觉。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物和文化认识的角度应该比他们更全面,理解的内涵也应该更丰富。一件藏品蕴含着怎样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中西差异让彼此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都会有区别,这当中就会有不少值得深挖的潜力。当前中国买家是市场最有力的推手。有经济实力是好事,但并不代表什么都要去买。所以,我们应该通过雅集这样的方式,不断努力,把收藏研究学术的话语主导权拿回来。这也是雅集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