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黎雄才的书法

来源:收藏·拍卖 2020年12月21日 13:44

画人黎雄才的书法

朱万章

“岭南画派”诸家,有一个独特现象,那就是:擅画者兼擅书法,且个性鲜明,独树一帜,但书名多为画名所掩。创始人“岭南三杰”中的高剑父长于草书,其古拙粗犷的书法被称为“枯藤体”;陈树人的行书典雅端庄,结体修长,颇具学问秀雅之气;高奇峰的书法从碑学中来,熔铸己意,与专事书法者叶恭绰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第二代传人如方人定的章草、黄少强的行书、赵少昂和杨善深的草书、关山月和黎雄才的行草书等,均各擅胜场,得之者往往珍若琼琚。

很显然,以山水和松树见长的黎雄才(1910-2001),其书法之名虽远不及画名远播,但因其临池不辍,且书法存世量甚夥,故能得学界和藏家垂注。尤其是耄耋之年,因身体原因,绘事多有不便,遂专事书法,以故传世书法中,以彼时之作多且精。此时作品,大多横书于尺幅略同于四尺三开之斗方,或为藏家所订制,抑或为作者之偏好。此类作品,在鉴藏流传中不胜枚举,成其书名传播的重要载体。

黎雄才很早便受过私塾教育,有过临习前贤的经历。他从汉碑至魏碑,无不涉猎;楷书取法钟繇,而章草则源于皇象,于其师陈鉴、高剑父的画艺之外,也习其书法。在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艺术师承中,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个人书风。其早期,他曾下过很大功夫临摹吴镇《墨竹图》款识、文徵明、董其昌和石涛的画跋、郑板桥的书札。对其师高剑父的画中题识用力尤多。在现存作品中,很多题画短句和对联便有浓厚的高氏书风痕迹;而中晚期书法,已然为家之体,挥洒自然,结体随意,在浑厚中不乏淡雅之韵。尤其是些画中题识,疏淡超脱,颇有恬淡>中和之趣。但其题款和收笔处,仍然未脱高氏之痕,如“于”“才”字在转折处纵笔取势,有飘逸之姿;“中”“年”“岸”等字之末笔则随意拉长,迥别于他字,在整幅书法中交相错落,大小参差,足见高剑父在其书法中的影响,可谓以贯之。无论是与画境相协调的题识画跋,还是独立的书法作品,黎雄才都表现出一种纵横捭阖,无拘无束之态。这既是对高剑父书风的一脉相承,又是在此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在“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中别具一格。

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黎雄才曾抄录过孙过庭的《书谱》、姜白石的《续书谱》、张怀瓘的《用笔之法》、王僧虔的《笔意赞》、褚遂良论书、唐太宗论笔法、欧阳询的《书三十六法》、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蔡希综的《法书论》、韩愈的《高闲上人序》、王右军、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书说以及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多种书论资料,均用钢笔誊抄,谨严端庄,一丝不苟。在其认为特别重要的部分,还特地用朱笔勾出,引人注目。勾线部分,如褚遂良的“用笔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使其藏锋,书乃沉着,当其用锋,当欲透过纸背”,王右军的“凡书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自然宽猛得所,不失其宜……”等,可以看做是黎雄才的自况。在黎氏大量的书作中,这种前贤所倡导的书法境界,跃然纸上。正是经过长期的书论熏陶,并运之于笔,因而使其书法未能拘泥于时流,也能脱离古人窠臼,这是黎雄才书法的特别之处。

当然,黎雄才毕竟是一个专业画家,他不以书法见长。但正因如此,他不必孜孜矻矻于临池中,只是以绘画之余兴从事书法创作,反而能达探骊得珠之境。在其书作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画家的解衣般礴和游刃有余,能看到一个未经雕琢的书写者的艺术之旅。无论是寸笺短札,还是鸿篇巨制,都能很好地呈现出黎雄才的书写风貌。这不能不说是其“气势恢廓,沉雄朴茂”(容庚语)的画风之外的意外成就。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连黎雄才本人也始料未及的书写特色,即便放在专业书法家中,也是未遑多让的。

(编辑/刘星辰)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