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秋拍:高成交率与低成交额何以倒挂?

来源:收藏·拍卖 2021年08月05日 05:43

香港苏富比拍卖瓷器杂项部分年度成交额与拍品数量比较-苏富比秋...

王歌

2016年的秋拍——纽约亚洲艺术周的战火方息,港岛这边的烽烟再起。10月初刚刚落幕的香港苏富比秋拍无疑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香港苏富比为本季拍卖奉献了21个拍卖专场和总计4000余件拍卖品,最终以22亿港元的总成交额落槌。这一成绩环比2016年春拍31.4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减少了30%,同比2015年秋拍26.6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亦缩减了17.6%。

从分项数据看,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板块的4个专场共成交58亿港元,环比减少16.2%;中国古代工艺品6个专场共成交额6.03亿港元,环比减少32.6%;现当代亚洲艺术4个专场共成交额6.98亿港元,环比减少12%;珠宝首饰专场共成交1.926亿港元,环比减少66.3%。

今秋艺术品市场整体继续呈现持续调整的疲态,藏家们的克制和观望令各个拍场冷静有余,激情不足。毋庸置疑,香港苏富比在总成交额方面没有扭转颓势已成定局。不过本季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虽然成交总额继续下滑,但是整体成交率却兀自坚挺。虽然苏富比没有公布确切成交率数据,但现当代艺术夜场、中国书画以及古董等一些重要专场已经显示,平均成交率大多维持在80%左右的高位,坂本五郎藏佛教专场更是一举拿下白手套的佳绩!

许多人却疑惑不解——今秋市场何以出现高成交率与低成交额倒挂的现象?或者往明白里说,那么多场次显现的高成交率,居然还让成交总额节节败退?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今秋苏富比展现的明星拍品远不及春季。人们仍记忆犹新:春拍中仅凭借琵金顿旧藏和张大干《桃源图》就让苏富比在颓势中燃起了一把火,成交额和成交率双双高企。然而秋天最项尖的精品缺位,直接导致拍场的受关注度和买气的下降,笔者从预展现场明显感受到了人气的不足,成交额“秋不如春”肯定在所难免。以书画为例,呈献的300帧近代名家作品,尤以来自欧洲藏傅抱石精品首度亮相令人瞩目,并带动整场成交额高达3.48亿港元收官,成交率高达88.7%。然而在成交的266件中,包括张大千《秋水春云》在内,仅有5件拍品超千万港元成交,且高价拍品均在保底价位落槌。紧随其后的古董拍卖,六个专场“Roger Kevererne私人瑰藏”“巴黎名藏中国艺术收藏Ⅲ”“龙游帝苑”“坂本五郎珍藏早期佛教铜像”、“明式家具”“中国艺术珍品”,拍品数量达到291件,成交212件,六场的总成交率达72.9%,总成交额为6.03亿港元,其中只有12件古董超千万港元成交。当芸芸拍品鲜有攻坚拔寨者,惊喜便稍闪即逝,平平成绩便在预料之中。

前述明星级拍品寥寥令总成交额不尽如人意,然而普品的大面积成交所贡献的成交率亦值得圈点,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本季无论是书画或是古董,虽然中低端拍品叫好不叫价,但较为开门,不存有真伪争议。且价钱不高的,溢价依然可观,从几万起拍追至百万落槌的也不在少数。相比之下,一些缺乏市场号召力而价位偏高的作品,不是流标就是勉强成交。笔者以为:中低价位走得好,说明市场仍有购买热情及欲望,这是促成不少专场成交率较好的直接原因。其次,中低价位走得好,不得不佩服苏记的平台,良好的客户群基础不失为应对特殊时期的良策。

值得一提的是,本季表現超常的“坂本五郎珍藏”。人们毫不怀疑在坂本名人效应的影响下,该场不仅百分百成交,并且所有作品都溢价至少七倍以上。在艺术市场,名人名藏好卖并不是新鲜的话题,然而近年来这种倾向却愈演愈烈。国内藏家早期对于“流传有绪”起先是过于轻视,认为只要东西好,有没有来源无所谓。与此相反,香港和海外藏家却格外强调来源清晰和著录的权威。现如今,一些知名古董商如安思远、坂本五郎,以及艾斯肯拉起已然被收藏者神化,出自他们的收藏或拍品其附加值俨然增添了艺术品价值许多倍。虽然笔者一直认为流传有绪、名人递藏自然是艺术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加分项,然而当下艺术市场对此的反映是否有些本末倒置?

(编辑/董萍)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