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散之栖霞寺草书对联说起

来源:中国收藏 2021年09月24日 13:15

林散之草书七言对联

赵琳

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在6月4日的春拍中,林散之赠予南京栖霞寺的《草书十一言联》以644万元成交,创下了林散之书法拍卖的最高记录。然而,这副对联的“出身”却引起了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玄奘寺负责人传真法师的质疑,认为栖霞寺有人“盗卖”这副对联,并向相关部门举报。一时间,林散之的《草书十一言联》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7月24日,南京佛教协会给出了确定的答复:林散之为南京栖霞寺所写的对联仍在寺内,保存完好。随后的8月2日北京匡时请林散之的儿子林筱之对这副对联进行鉴定,林筱之肯定这是林散之所写两副对联的一副,同为真迹。至此,这次风波宣告结束。

近年来,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备受市场关注,其书法作品价格逐渐升温,本次北京匡时拍出的《草书十一言联》就是林散之书法在当今市场被追捧的表现。

草书新境界

林散之一生经历了漫长的三个时期,在民国时期默默无闻,在74岁时却因为他的草书而被人们所推崇,成为了“大器晚成”的绝佳代表,林散之的名字才广为海内外所熟悉。林散之擅长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书体。他从16岁开始学唐碑,30岁以后开始学习宋朝书法家米芾的行书,60岁以后才开始学习草书,主要取法王羲之草书,同时也学习怀素、王铎、董其昌、祝枝山这些著名书法家的草书。他在跟随黄宾虹学画的时间里,所学的书画知识决定了他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

林散之的隶书作品主要学习汉代的隶书为主,在《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等汉碑下的功夫最多。其隶书作品的用笔以中锋为主,在字形方面林散之将隶书扁平取势的字形改变成长方形的外形,横画的蚕头燕尾特征非常明显,字势舒朗而宽阔;在隶书的字体结构方面打破汉代隶书均匀齐整的常见风格,变成笔画之间的交错与穿插,具有类似于行草书的灵动流畅的风格。

林散之现存的楷书主要为魏碑风格,其学习《张猛龙》、《敬使君》等魏碑,并着力学习唐朝柳公权的《玄秘塔》,字形以中宫内收,笔画的起笔和收笔斩钉截铁,峭拔挺峻,给人一种气象森严而又洒脱的印象。

林散之学习草书的时间很晚,但是由于他在书画方面经验和修养的长期积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他的草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林散之艺术的金字招牌。林散之将国画中的墨法成功运用到草书中,其草书作品因为墨法的丰富变化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似乎在欣赏一幅用笔洗练的水墨画。

林散之从清代王铎书法中学习涨墨的妙处,并把黄宾虹的墨法加以提炼使用,其善于将积墨、宿墨、焦墨、破墨、淡墨、浓墨、渴墨交融于书法作品。浓墨笔沉墨畅,气韵厚重,能表现出刚正雄健的气象。枯墨的运用会使笔画出现飞白和枯笔的效果,使书法作品在黑白轻重方面得到有效的调节。淡墨的运用完全是水墨画在书法中的运用,墨迹沉到宣纸中,水分渗透到字的变化,墨与水交融无界,浓淡干湿,一白一黑、一实一虚的视觉反差也会呈现出立体的感觉,从而表现出草书的凝重感,给人水墨淋漓而又空灵通透的感觉。

到了晚年,林散之喜欢用宿墨,墨晕的变化效果非常丰富,水墨交融带来的浓墨凝聚,晕色有枯有淡,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他在用墨方面把书法和绘画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笔法与墨法相互映发,开创了中国草书创作的一个新的境界。

墨法主辨伪

林散之草书笔画遒劲有力,犹如银钩和蝎子的尾巴一样。他的草书笔画中锋用笔为主,入木三分,挺健润滋,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屋漏痕”等笔画在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中随处可见。林散之说:“看不出用力,力含其中,方能回味”,林散之草书笔画刚柔相济,看似无心着力,实际上沉着痛快。晚年,他对笔锋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八面出锋,并且把山水画中“皴法“的技巧运用到草书作品之中,创作出苍茫老辣、水墨酣畅、纷披灿烂的草书风格。

林散之草书的墨法和笔画特征也可以作为我们鉴定林散之草书真伪的重要依据。通常来看,赝品书法在墨法方面相对比较平均,多种墨法的完美结合几乎不会在赝品中出现,尤其是淡墨、宿墨的使用更能显示出书法家的功力和驾驭水墨的能力。

林散之书法笔画中的枯笔、飞白与中锋用笔的和谐搭配,笔画看似银钩虿尾,笔画突出立体感,这些特点都可以作为鉴别林散之书法真伪的关键指标。赝品书法的枯笔飞白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自然,而且笔画虚实与黑白的对比往往看起来比较接近,不够明显。从林散之草书的时段特征来看,也可以为我们从整体风格上来鉴别林散之书法作品的真伪提供一定的帮助。

林散之60年代的草书笔画瘦劲,笔势雄强,风格较为潇洒飘逸,墨法变化相对后来不大。70年代的草书作品,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墨色变化开始丰富起来,淡墨运用相对较多。80年代的作品则是以柔为主,以刚为辅,牵丝连带增多。浓墨和枯墨运用较为普遍,墨法变化在这个时期达到高峰,唯见神采,不见字形,自然天成。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