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连环画的开拓先锋

来源:中国美术 2018年03月24日 01:42

画家顾炳鑫 新连环画的开拓先锋顾炳鑫

顾炳鑫,1923年10月出生在上海闸北区梅园路。顾炳鑫祖辈或务农或工匠,因家贫他断断续续在五所小学念过书,仍未毕业。1938年,“8.1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从闸北逃难到租界,靠拾荒捡垃圾度日。后来随父亲打竹匠临工。可是,他酷爱美术,主要是临摩一些旧报纸上的照片和广告画。一个机缘,他上了中华职工义务夜校。

1940年,顾炳鑫参加了夜校中的漫画木刻班。画素描没有条件,就常到街头去画速写,把所得的素材和马路见闻融入习作,并开始投稿。他寄出的第一幅木刻《缝穷妇》意外地被《艺玖画报》发表了,那是1941年夏天。

1943年后,顾炳鑫在地产公司当过小职员,到电车公司当过售票员,还与别人合伙摆摊修理自行车,但仍不忘画画。抗战胜利后,他的漫画在郑振铎主编的《民主》、《周报》等刊物上发表。

1949年冬,顾炳鑫第一次编绘了赵树理的小说《小经理》短篇连环画,被江丰、郑野夫等主编的大众美术出版社采用。

上海是连环画的发源地和大本营,顾炳鑫因发表了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而被注意,1950年被邀请参加连联书店“设计委员会”。1951年担任“连环画研究班”的老师。

1952年顾炳鑫调入刚成立的华东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前身)美术创作室。除了连环画,也搞宣传画、年画和版画创作。不久主要画连环画并担任连环画组组长。

顾炳鑫的创作潜能和激情被全面调动起来,他针对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1953年他用钢笔画创作了苏联民间故事《蓝壁毯》,1954年用铅笔素描画出了《渡江侦察记》,1956年用黑白形式画了农村故事《小辫子哥和我》等作品。这些作品在五十年代对连环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了连环画创作室,赵宏本和顾炳鑫任室主任。六十年代,他画了《英雄小八路》,和几个同道合作了长篇连环画《红岩》和《红灯记》等,这些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1956年顾炳鑫用木刻创作了鲁迅小说《药》的一套插图。1957年木刻作品《大地上》,在全国青年美展中获三等奖。1958年木刻创作鲁迅小说《阿Q正传》一套插图,入选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

五十年代中期,他开始接触中国古代版画,他从专业出发,开始搜集和研究。他对传统白描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从追摹陈老莲、任渭长的白描,进而揣摩李公麟、武宗元的人物画。他画了几套白描人物画,有小说《红旗谱》《新英雄谱》人物绣像等,又开始了卷轴中国人物画的创作。1959年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了《一切权力归农会》《汀泗桥》,又创作了《三女闹革新》(1959年)、《李逵醉春》(1962年)等作品。

文革中,他和大多数干部一样去了“干校”。文革后期,他利用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条件,大量收集素材,用彩墨画头像,一面锻炼笔墨技巧,一面积累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为进一步开拓人物画创作创造条件。并逐步形成了以线造型为主,并以长线条造型为主的画风特点。画的白描人物画,有《农民英雄黄巢》(1977年)、《韩非造像》(1978年)、《红楼梦人物绣像》和《三国人物笺》等。在卷轴人物画方面,画了历史人物《杜甫造像》《李白行吟图》《辛弃疾造像》《曹雪芹造像》等。其中有些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1984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立,顾炳鑫调任国画系主任,开始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在国画教学中,从自身经历出发,为了能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创作课程中把连环画列为必修课之一。

顾炳鑫的连环画富于创新意识,在许多领域都做了大胆尝试,如单线、黑白、钢笔画、铅笔画、传统线描等,在连环画界产生极深刻的影响,其中连环画《渡江侦察记》最为突出。1963年,《渡江侦察记》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得创作二等奖。

1952年,沈默君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剧本表现1949年春天,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派遣一队侦察兵巧渡长江,在当地游击队和群众的协助下,完成侦察任务,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创造条件的故事。剧本情节生动,险情迭出。并成功塑造了李连长,吴老贵,刘四姐、敌情报处长等人物形象。

顾炳鑫绘制的连环画《渡江侦察记》出版于1955年,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8周年而作。此书一面世,即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解放军官兵的欢迎和喜爱。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创作始于1953年冬,顾炳鑫为了体验生活,两次到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白马山和当年渡江登陆点三山沿江一带实地写生。他还长期下连队,与侦察兵生活在一起,至今还有“吴老贵”的人物写生画稿。而刘四姐的形象,是以自己妻子的形象为原型设计的。由于连环画的创作在先,同年拍摄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导演汤晓丹与顾炳鑫多次交流,并以连环画创造的人物造型作为选演员的条件。

刘四姐撑篙跃入小船的画面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少年时对这幅画的印象一直保留至今。连环画《渡江侦察记》中共出现两幅刘四姐撑篙跃入小船的画面,一幅是第11页少年刘四姐,一幅是第68页,成年刘四姐。文字几乎一样,“只见她两手平握竹篙,往前一跳,篙头插进水里,人像燕子似的轻轻落在船上,画面的动感自然生动。顾炳鑫为此在湖边反复练习,练会了撑篙跳船的动作。因此,他画的刘四姐飞跃上船的动作优美生动。前后画面的呼应,再次强化了这个动作,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采用铅笔画,在渲染气氛、刻划人物、丰富层次等方面有特别的效果。比如,许多画面中表现的是夜里的情景,如果用白描的方式表现,似乎难表现黑夜,而用版画方式,又过于黑。顾炳鑫选用铅笔画,一方面利用铅笔的灰度,能够表现更多的层次,其素描关系又利于刻画人物性格。

顾炳鑫在表现夜景中的人物活动时,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各种光源的利用。读者一般关注情节的曲折,他巧妙地利用甚至不存在的光源,来表现人物特征。铅笔灰色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天空的涂抹,水面的交待,小路的坑洼不平,都让人如临其境。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不论是人物,还是毛驴、汽车、枪械等道具,顾炳鑫都画得十分逼真,这对于读者来说,绝对是件极其过瘾的视觉享受。顾炳鑫有大批拥趸者,毫不奇怪。我认为,顾炳鑫能够在如此长篇的故事中,以写实的方式表现人物活动,精巧而又准确的素描,在上世纪50年代初,是极为少见的。为此,连环画界有“南顾北刘(刘继卣)”的说法,名副其实。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初版时共178画页,1977年再版时,顾炳鑫增画了4页,共182画页。

从六十年代开始,顾炳鑫创作《英雄小八路》,并尝试用水墨画来表现。为了体验生活,顾炳鑫到福建前线。他回忆说:“那些天,炮弹天天在头上飞来飞去,不过我们也不怎么害怕。可终于有一次,炮弹在我们身边炸开了。那天,我们正给从新兵连里选送来的绘画爱好者上课,露天的课堂,什么遮拦都没有。倒不是我们胆子大,对方的规律是每隔一天打几发炮弹,那天按理不打炮,偏偏他们胡乱出牌,一枚炮弹直飞过来……我们几个画画的没什么反应,倒是那些新兵,机灵地‘噗通、噗通全跳进交通沟里去了。”

不久,他又和罗盘、韩和平等同志合作画连环画《红岩》。而在此时,顾炳鑫已经转向对线描的研究。创作《红岩》花了四年时间,顾炳鑫到重庆去了两次。画了许多风景和人物素描。由于稿子是集体创作,为此要指定一个人画风景,一个人画人物。精稿拷贝后,请画家作最后修改,整个过程复杂。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对顾炳鑫有很高的评价:“炳鑫早年从事木刻创作,建国初始投身革命文艺队伍,是新连环画开拓者之一,“南顾北刘(刘继卣)”,在连环画新兵的心目中被视作学习的楷模。当时,在上海掀起一阵“顾派旋风”,我也是自动卷入的一个。之后,他忽然迷上了明清版画;四方搜罗,潜心研究,不仅著书立说,画风也随之大变,影响所及,我也从此知道陈老莲为何许人,《水浒叶子》是何种画了。

“炳鑫同志的画确是老实并规矩。他的作品艺术特点是严谨中透露灵秀之气,写实中溶入夸张手法,严肃中显现幽默情趣,平稳中暗含微妙变化;他画的仕女,工整典雅,丽而不俗;鲁达、李逵,粗犷而兼含妩媚。”

顾炳鑫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对年轻的连环画家给予热情的支持。当年连环画《枫》在《连环画报》出版后,引起各方的强烈反响,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顾炳鑫给《连环画报》写信,支持三位年轻画家:“收到画报,翻了一遍,就给《枫》这个连环画吸引住了。再读一遍,心里很激动,就想给你们写一点想法。

从《伤痕》到连环画《枫》这一系列好作品,都是敢于干预生活、敢于揭露、敢于闯禁区的。作者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创作这些作品可能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但出发点是“补天”,不是翻天,是“补台”,不是“拆台”,矛头指向林彪、“四人帮”,也指向官僚主义、特权,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是鲜明的,是勇敢的闯将,文艺战线上的斗士,值得我们年老的作者同志向他们学习的。

连环画《枫》闯了直接描绘林彪、“四人帮”形象的禁区。画面上出现了林彪、陈、张、江、姚和半个“理论家”的形象,不是自然主义的,在色彩处理上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构思上是动过不少脑筋的,这种构思是能为读者接受和理解的。作者没有闪避直接描绘(通过另一种构思构图也可以不让这批人出场),就是要通过艺术创作来揭露他们“最最革命”、“真正左派”的伪装,因此达到了通过一对可爱的青年无辜牺牲而使读者更痛恨这批家伙的艺术效果┅┅在这里我向《枫》的作者祝贺致敬!向连环画报编辑部祝贺致敬!希望你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发表出更多爱好的作品来,为实现四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顾炳鑫还写了大量关于连环画创作的经验谈,他在1986年《连环画论丛》第4期登载文章,他说“我画连环画三十多年,创作了长短作品一百个以上。我的创作旺盛时期是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那时年纪轻,精力盛,画得多,对于连环画创作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对连环画这个普及通俗画种,思想上是重视热爱的,创作中常常想到自己的每个作品每一幅将会印成几万、几十万册,甚至百万册以上,而不能不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社会上还存在的一些轻视连环画的说法,我的态度是:连环画作者要拿出好作品来。我一直认为连环画的画面虽小而舞台大,‘大是容量大,天地大,可以画出好作品、大作品,可以充分施展画家的聪明才智。所以我把连环画创作看得很高,我把自己当作导演,来总体设计一个作品的基调,安排处理故事情节的轻重缓急;我把自己当作演员,来考虑每个人物的外貌、衣着、性格、特征和在规定情景中的反映、动态;我还把自己当作摄影师和布景、灯光设计师,来设计环境道具以辅助衬托情节的开展和人物的塑造,以及气氛意境的渲染。我认为连环画的连续性要从两条线来贯穿,一条是外在的表面的,是描绘故事情节的连续;一条是内含的精神的,要着重刻划人物性格心理,使每个人物的情绪反映和动作细节顺理成章又贯穿始终,因而给读者以具有生命的可信的形象而不是符号,所以在创作中更要求发挥视觉形象的再创作,突破原著和脚本的限制,如动作细节的重新设计,人物情绪的把握,画面的节奏调度处理等等。在创作中常会碰到难于表现的,或受原著、脚本限制而不易处理的情况,而产生压抑和苦闷。说实在的,对于有些情节和内容描写要做到按文图解也并不容易,但是也往往因为能在一些画面中有了新的突破或充实而感到畅怀和喜悦,这大概是文艺创作中共有的苦乐观吧。因此我感到,原著和脚本给我的限制,实际上是驱使我爆发我的创造力,这大概也就是相克相生的道理吧。尽管我在创作中想法很多,创作态度也比较认真,但限于自己的底子薄水平低,所画出来的作品质量不很高,特别是按今天整个水平来看更是这样。不过如果从个人的创作顺序来看,往往后一个作品比前一个能有些进步和变化,并且还能经常在创作中作一些新的尝试和摸索,曾经对当年的连环画创作起过一点微小的作用,为整个新连环画事业前进的道路,作了一颗铺路的石子。”

顾炳鑫晚年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主要是人物画,这也是当年连环画家所擅长的,他的人物画造型准确,构图讲究,线条老道,敷色雅致。他原来画连环画,重视写实,他的人物画也偏重写实,深受读者的喜爱。

顾炳鑫是新中国连环画的开拓先锋,为中国连环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阳/ )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