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创造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4月13日 23:38

王者的毁灭与创造

徐健

摘 要:以“9·11”事件为标志开始,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恐怖主义毁灭了生活和艺术,但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我们的艺术独创性的精神得到了苏醒。公共艺术家使散布在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品成为民众的精神堡垒,也使艺术成为一种猛烈回击恐怖主义的武器。但恐怖主义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是辩证的,由反抗恐怖主义带来的艺术成功会导致公共艺术家对于艺术形态上病态的迷恋。随着近年各地群体事件和城市低烈度冲突的频发也许会导致新的文化艺术恐怖主义出现。

关键词:恐怖主义 9·11 公共艺术 艺术创作

自“9·11”事件以来,各式各样的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城市、国家被一股无政府主义的潮流所控制,那些人相信:毁灭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随之带来的创伤、背叛、政治虚伪、无休止的争吵、无形和有形的人为阻碍和对自由对话的侵蚀,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忽略的杂音,侵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恐怖主义与其他变异中的文化现象给很多人造成一种印象:我们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的问题并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和结论,艺术话题好像也不例外。因此当代艺术现象中的表达让人越来越看不懂,各式各样偏离艺术却自认为是当代艺术然而实质是艺术恐怖主义的行为越来越多。而我认为应该要去做更加有创意的努力去让人重新相信什么才是真正被忽略的,并分析恐怖主义的实质,什么是我们需要清醒讨论的问题。

在大量对恐怖主义的论述中,虽然对于恐怖主义的概念颇具争议①,但对于现代恐怖主义带来的后果上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它是恐惧对日常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入侵,是对公民生活权利的否定,是对公众清醒思考能力和畅通决策能力的破坏。因而,恐怖主义对于艺术的负面影响是直接和毋庸置疑的。当代恐怖主义对于艺术创作的负面作用主要有:

一、直接摧毁艺术作品,达到破坏人类文化遗产的目的。2001年,世界遗产巴米扬(Bamiyan)大佛被塔利班中的恐怖主义分子炸毁,2000余年的珍贵文物毁于一旦且无法复制,举世震惊。又以“9·11”事件为例,世贸中心作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和当时世界最高建筑从设计阶段就使用最优秀的艺术品装饰。据灾后调查,大楼倒塌的瞬间,和生命一起消失的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毕加索的著名绘画失踪;亚历山大·卡尔德的一件作品也化为灰烬。胡安·米罗仅有的两件挂毯作品的其中一件也化为乌有。美国波普艺术鼻祖罗伊·里奇特斯坦的一件绘画和一件户外雕塑被毁。德国著名摄影师雅克·罗维生前为肯尼迪家族拍摄的约4000张照片底片,在这场灾难中被彻底损毁。超过300件罗丹雕塑及手稿在“9·11”中化为乌有。德国雕塑家弗利兹·克尼格为纪念世界和平,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大型雕塑《和平之球》严重受损。在这些消亡的艺术宝藏中,有一件作品格外令人唏嘘。1993年2月26日,世贸中心被伊斯兰极端份子在地下室放置炸弹,导致6人死亡。为纪念爆炸袭击中的受害者,美国艺术家埃琳·齐默曼受邀设计制作了一个用破碎的石头聚合而成的喷泉纪念碑。当年的纪念,如今也变为被再次怀念的伤感。

二、通过破坏意识从而对人的心理施加压力,摧毁艺术梦想,使人类文化断代。2008年,在马德里及英国伦敦的地铁连环爆炸案等恐怖主义事件后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内经济和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意识形态呈现恶化趋势。在“9·11”事件几年后,根据纽约市的重大灾难的研究报告,除了评估受创最重的救难人员、曼哈顿居民、纽约市民以及纽约州其他居民所受到的心理冲击以外,即使根据现有资料所作的最保守估计,估计仍然至少有将近40万名纽约人因9·11恐怖攻击而产生了创伤压力症。此外,由哥伦比亚大学梅曼公共卫生学院负责的评估4-12年级的纽约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中,研究小组调查了8千余名中小学生对于纽约遭到恐怖攻击的反应,然后根据调查的数据推测,当时纽约市71万名公立学校学生中,大约有10.5%在9·11事件后出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这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艺术创想能力普遍受到了一定的创伤。近十几年来美国频繁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据很多学者研究也与恐怖主义思想有密切关联。

三、宣扬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艺术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9·11后十年内,美国文学界及艺术界创伤艺术的比例出现大幅提高。美国当代四大小说家之一的唐德里罗(Don DeLillo)的著名小说《坠落的人》(2007)之中描述了一个男人从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跳下身亡的可怕形象并无比精准地刻画了“9·11”之后纽约人所深刻感受到的那种情感上的空虚与隐约的绝望。畅销文学出现类似这样的缺乏社会参与的心态,这在之前的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中是极为罕见的。在艺术界,纽约的一些画廊策展人相信所有低于40岁的艺术家都可以被划分为“后9·11艺术家”。纽约公共广播评论认为他们的世界观可以被定义为“焦虑、不安和对21世纪的困难的恐惧” ②。就像9·11袭击之后,好莱坞电影工业长时间的陷入低迷、甚至失语。始终保持着敏感的好莱坞工业当然清楚地知道恐怖主义与好莱坞电影的内在互动。这种情况从一个方面能反映出恐怖主义与文化艺术戏剧性的内在关系。

2001年,在炸毁世界遗产巴米扬大佛的恐怖事件中,面对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请求,塔利班反而气焰更加嚣张。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表示,所有这些佛像,包括远古时代的佛像不是艺术而都是对塔利班所信奉的宗教的侮辱,这种实际是借助摧毁文化和文物达到政治目的的思想被世界范围内许多原教旨主义者奉为求得国际关注的法宝并直接导致了许多重要文物的损毁。又例如在2013年非洲发生的极端事件中,具有类似意识形态的少数马里和叙利亚原教旨主义者已经摧毁大量的古代文物,如拜占庭式的马赛克人像和通布图的古迹。这些破坏造成了丰富文化遗产及古建筑群的不可逆转的损失。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当这个世界被恐怖炸弹所威胁的时候,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发展的更好了。甚至许多艺术家声称,恐怖主义给了他们灵感。在各大城市中,新的艺术风格层出不穷,尤其以公共艺术为主。许多公共艺术品在城市中获得了大量的位置。公共艺术受到公众的重视和认可不是偶然的。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它一般能积极表达当地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并体现公众对地点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的城市。当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在类似于恐怖主义的事件中,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精神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城市在特定时间的精神堡垒,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受到恐怖主义袭击的时刻,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公共艺术在表达情感、抚慰创伤、凝聚精神、寄托纪念有着更大的优势,因而获得了公众大量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促进了公共艺术自身的发展。

在恐怖主义影响下,一些公共艺术家在创作上对于恐怖主义产生了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使他们感受到了人在巨大事件前的无奈和悲剧感。对于痛苦的表达成为了某些时刻的主旋律。如2001年雕塑家Eric Fischl为纪念“9·11事件”的受害者制作的——翻滚的女人——一个青铜铸造的公共艺术品(附图1),它被安装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厦广场。意在表达悲剧的本质并提醒纽约市民应该哀悼那些失去的记忆而不是建筑。雕塑很优雅地描绘了一个女人的身体在一瞬间的冲击,表达几乎梦幻般坠落的感觉。2002年9月,因为作品表达太过直接,被很多失去亲人的公众集体抗议,该作品从广场撤除。但从艺术角度而言,这是一件成功的联系公众心理并产生巨大悲怆感的公共艺术作品。

除了恐惧感之外,对恐怖袭击经常被忽视的另外反应之一是其他一些公共艺术家创意惊人的流露,这并不是巧合。公共艺术会使城市清醒是因为极少数人的独创精神。艺术家是一群专门生产“梦想炸弹”的人,他们和恐怖主义的实体炸弹猛烈对击③。全世界无数艺术家都试图解决双方的性质的悲剧及其对未来的影响。他们描绘和拍摄,写诗歌小说、创作和演出音乐。这种类型的审美创造与康德描述的当面对一个强大的对象的反应,如风暴或火山爆发,面临着他们的极限的类型非常相似。其结果是不解、痛苦、恐惧,进而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达情感,尤其在经历是特别重大的创伤的情形下。

这样的例子在1937年4月26日德军轰炸格尔尼卡时就有显示。毕加索在画布上画了尖叫的母亲、死去的婴儿和肢解的战士并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满怀悲愤的创作出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传世作品。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复制品,也是艺术家对“9·11事件”回应的一个鼓舞人心的例子。“9·11”事件发生后不久,一个250磅的塑料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被放置在位于第八大道西第四十八街的纽约市消防队,该消防队在世贸中心的抢险中失去了15名消防队员。这座超过10英尺高的雕像很快放上了各种装饰物,如吊唁信、徽章、卡。这座充满了从头到脚的悼念的自由女神像,代表着恐怖主义与艺术治疗方法在社区中的响应。

更多的艺术家在那些恐怖事件沉淀之后开始逐步意识到,恐怖主义的毁灭与艺术家的创造不是好与坏的对立,他们从来不是对等的。他们都产生于虚无,然后努力朝着不同的方向:一个使用无政府主义抹去思想的自由,另一个用荒谬作为新的故事讲述的起点。那么到底什么是毁灭和创造之间的区别?一个恐怖主义者的行为产生毁灭,它能夺走生命,让其停止存在和重生;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不能代替生命,但他丰富了生命的内容,而一群创造性的活动则丰富了人性。在“9·11”事件发生的瞬间,住在与曼哈顿一河之隔的艺术家徐冰闻声跑出了公寓,他亲眼看见大楼的倒塌和爆炸后的大地被无数的灰尘覆盖,几天后,徐冰到废墟处收集了一些大楼的尘土。2004年,他用这些尘埃为材料创作了公共艺术品《何处惹尘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作品中,他在铺满“9·11”尘埃的地面上写下了慧能大师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中国的禅意来表达纪念。许多人站在这个作品面前,都会深深的沉浸在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中。在这一刻,恐怖主义带来生命之轻的深刻记忆消失殆尽。

另外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品也用不同的手法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感受。5月的纽约天气风和日丽。就在这祥和的气氛中,每天正午12点,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上空就会突然现出一朵黑云。接着这朵黑云慢慢在蓝色的天空中散开并优美的消失。这朵云突然在空中出现,使公众都为之一怔。这朵突如其来的云,是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艺术家蔡国强的一件爆破艺术作品《晴朗天空中的一朵黑云》。2001年9月11日那个早晨,纽约的天气也是如此的晴朗,而后发生的惨剧,大家都如同看这朵乌云一般感到惊讶、好奇、恐惧,一时间无法作出正确的反应,就像鲁迅在日本遭受空袭后所写下的那样:“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这件作品的展览过程,反映出纽约这个城市在9·11后的现状,因而使这件作品更具意义。这朵在每天正午的12时出现的乌云,如同一个时钟,警示世人。

上述例子虽然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承认,恐怖主义间接上和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对公共艺术也许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刺激作用是一个假象。在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由反抗恐怖主义带来的艺术成功从而导致公共艺术家对于艺术形态上病态的迷恋,使一个更加疯狂的反艺术运动状态正在形成。这种艺术以对传统艺术的形式的破坏和震惊观众而感到自豪。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明包括艺术机构的方方面面。不幸的是,恐怖主义和当代艺术家都是这次袭击事件的主谋。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而且,这种艺术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恐怖主义。它通过博物馆,画廊,艺术院校和巨大的资金网络渗透着公共生活的缝隙。在这方面文化和恐怖分子同样是血腥、无形的。而严肃的艺术和这些艺术恐怖主义是完全相左的。艺术是文化的灵魂,如果你试图忽略你的灵魂,它会反抗。一种真正的文化或艺术,一如你的灵魂,是不会刻意打扮或招受压抑的;如果你不尊重它自然会刺痛你的信心,破坏你的优点,让你希望你从来没有存在过。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莅临,近年各地群体事件和城市低烈度冲突( city low-intensity conflict)的频发,新的事件也许会导致新的文化艺术恐怖主义出现,这方面的研究也将日益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注释:

①恐怖主义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在相关文献中使用的定义超过200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恐怖主义并不是一种能够依照暴力本身的特性进行定义的连贯的、独立的现象。另外,行为的合法性,如何衡量受害者,行为者的真实意图和政治目的,这些问题综合起来使恐怖主义本身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很多研究恐怖主义的学者实际上遵循了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定义,认为它是非国家行为体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②江湖.这些消亡在“9·11”的艺术品[N].青年参考,2011.9.14(32 版)

③Neda Ulaby. Are all young artists “post/911”artists[OL]. http://www.npr.org/2012/09/09/160705544. 2012.9.9

作者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