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首饰文化的区域特征

来源:艺术研究 2018年05月07日 16:38

甘孜地区的民族服饰特点

王绍伟+宋宁

摘 要:蒙古族首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区域文化特征。本文从蒙古族的历史、首饰主要类型、反映其首饰文化区域特征的造型及其装饰纹样的角度来进行阐述,进而展现蒙古族首饰的重要文化研究价值与现实研究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 首饰 文化 区域特征

蒙古族是草原民族,其首饰文化比较特殊,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独特的蒙古族首饰文化带有本民族的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审美情趣、民族风俗等多种价值,体现出了草原人民的经济、区域、社会、思想、种群、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区域特征。

一、蒙古族历史概况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的东岸一带,望建河就是今天的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源头。古代蒙古族过着迁徙的游牧生活,沿河而居,历经漫长岁月,慢慢形成统一的部族。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①

蒙古族是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亚等地区,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②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1月5日发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独立。如今蒙古族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居住的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

二、蒙古族首饰文化

蒙古游牧民族及其文化与中原农耕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其中以黄金、白银贵金属以及其他原材料,通过各种工艺手段,经过勤劳的蒙古族手艺人的创作,制成了独具民族文化区域特征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金银首饰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财富地位的标志,是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的外在呈现。扬之水曾在《奢华之色》中,大加称赞,称其“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来形容蒙古族的首饰。蒙古族首饰制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银簪、银钗、冠饰、银镯、银耳饰、银项饰、银指环等。

1.金银簪钗

内蒙古出土的元代金银簪钗,大多数金银簪钗的前端或柄部都装饰有牡丹纹、荔枝纹、石榴花纹等,植物类花纹较多,还有一部分装饰的是龙凤纹等动物题材的纹样,种类丰富,其中又以牡丹纹、龙纹较为常见。典型的有敖汉旗南大城出土的双龙纹金钗,在柄上雕刻两朵盛开的牡丹,其间双龙相对盘绕,立体感极强。此类作品制作的工艺一般会采用铸造、锻打、錾刻、镂雕等,辅助以抛光制作表面的效果,工艺精湛,技术高超。③其中蒙古族首饰大量采用龙纹、双龙纹、云龙纹、龙凤纹等汉族图腾纹样,大概与元朝统治者制定的倾向性国策有关。錾刻的兽头、鸟头、花卉、云纹等纹样,造型别致,形制细巧,富有特征。

2.镯子

蒙古族的金银镯子,从出土的文物上看,均为开口式。多为银制品,以锤锻、錾刻工艺为主制成,多素面,少数为联珠式,并在两端錾刻有双龙戏珠纹样或不衔珠龙头纹饰。如图1(蒙古族龙头錾花银手镯)、图2(龙头錾刻工艺局部)这两幅图,笔者拍摄于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图中的蒙古族龙头錾花银手镯是云南通海县的,此处聚居或散居着少数的蒙古族,此外,除了云南省,还有四川省、河南省等地区也聚居有少数的蒙古族。这类作品的镯身呈开口式设计,便于佩戴,也适合于各类人的手腕。银手镯因为是镂空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很宽大厚重,但实际上总重量合适,佩戴舒服,没有沉重感。银手镯通体外围锤錾有双龙纹等装饰纹样,内侧素面,既美观大方,又不失精彩的细节,符合蒙古人的审美情趣。但凡银制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当中,会发生氧化反应变黑。虽然此类银手镯经过岁月的洗礼后,看起来镯身乌黑,但其形体古朴、浑厚,錾花纹样细腻精美。既有美妙的高低起伏的龙头浮雕锻造层次,又不失十分到位的龙须等的精美錾刻纹样,浑然天成的感觉,透露出草原蒙古人的豪迈、宽广的襟怀。

3.项饰

蒙古族的金银项饰主要有项圈,形状多为弯月形或链形。项饰具有装饰、美化、彰显地位身份的功能,同时也有保平安、吉祥的寓意。其装饰纹样及样式品种又能凸显文化、民族、地域特征。

4.冠饰

蒙古族金翅鸟金帽顶(如图3所示)的制作工艺难度相当大,造型复杂,装饰丰富精美。金帽顶的顶部由背后有双翅的人面鹰头组成,造型之间以力士像相隔,两类各有4个造型,布局对称完整。中间装饰有镂空的花草、伎乐等造型纹样,底座配以莲瓣构成,④这件布局协调,图案华丽大方的金帽顶,展现出草原蒙古族,对鹰的图腾崇拜的历史依据,也间接的反映出马上民族的生活场景。其冠饰上联珠纹、莲纹等图案的采用,又体现出蒙古族对佛教的崇拜与信仰。

蒙古族嵌宝石金冠饰(如图4所示),是由中间的佛像、周边的龙纹、叶状纹饰以及与佛教有关的各种装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作品。金佛像蓄有胡须,头戴五叶冠,形象逼真,可能是藏传佛教的僧人,从这类作品中的装饰纹样、造型及风格特征,侧面佐证了元代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存在。⑦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复杂、材料之丰富珍贵、风格之瑰丽,可见一斑。

三、蒙古族首饰区域特征

蒙古游牧民族有着天然的崇尚自然的情怀,与生俱来的具有自然的价值取向。蒙古族的首饰作品大量采用鹿、鹰、鱼、天鹅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动物纹饰,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装饰纹样的采用,深刻的体现出游牧民族的崇拜自然力量、歌颂自然万物的审美意识。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的双鹅交颈银花饰等,都带有虎、鹰、鹿、鱼、天鹅等草原动物形象,展示出蒙古族首饰文化的区域特征,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⑧

蒙元统治时期,北方民族辽金一直以来尚金的习俗得以沿袭。历史上的成吉思汗家族被称为“黄金家族”,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但蒙古族的首饰制品中,银制品多于金制品,这种情况可能又与蒙古族尚白的风俗有关。

蒙古族的首饰艺术是高度艺术化的各类贵重材料的结合体。包括锤錾、编织、镶嵌等繁杂工艺的处理技巧,蒙镶艺术的盛名由此而来。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虽然崇奉的是藏传佛教,但对其他教派并不排斥。这有可能是蒙古人的性格和态度决定的,这种兼容并蓄的做法,使着蒙古族的首饰作品中表现出有包括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各种宗教信仰的影子。各种宗教文化及其工艺之间的影响与融合,使蒙古族的首饰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具有异域特色。

蒙古族首饰上传达出的带有藏传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息的纹样、符号,也充分反映了蒙古族首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蒙古族的博大宽厚的民族性格和主动吸收多元文化的文明成果有关。

一件件蒙古族的首饰作品展现出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区域特征。蒙古族的首饰文化是民族财富和文化精神的象征,在游牧文明的演进中传承着游牧民族的精神血脉。研究、学习、考察蒙古族的首饰及其文化区域特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继往开来,让蒙古族首饰艺术在当代语境下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蒙古族首饰纹样的区域文化特征

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是广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并展现了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生活习尚、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特征。蒙古族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畜牧业发达,传统的游牧生活,对民族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崇尚动物纹样,所表现的动物种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活中的动物纹样,二是想象的动物纹样。动物的表现形态有直立式、蹲跪式、卷曲式等。单独的人物纹则少有出现,多数是连同动物纹一起出现在首饰造型中。

在传统蒙古首饰造型中,经常用到錾刻工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錾刻工艺所表现的植物纹样以卷草纹为主,卷草纹并不是生活中的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植物的形态,而是多种植物形态的组合,多以S形曲线呈现,枝蔓婉转缠绕,连绵不断,形成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图案形式。

几何装饰纹样是最早出现于人类装饰艺术中的艺术形式之一,蒙古族首饰造型上的几何装饰纹样源于种族标记,这种标记最早出现于洞穴岩画,随着阶级的出现,人们利用这种几何纹样区分彼此的家畜。当单纯的几何形状不能足以区分彼此的家畜时,几何图案的组合就应运而生了,这种源于劳动生产的符号逐渐演化成一种审美形式。总之,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是蒙古民族首饰纹样产生的文化根源。

注释:

①56民族网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mgz/node_7074188.htm

②新华网内蒙古频道http://www.nmg.xinhuanet.com/

③④⑦⑧曹雅惠.《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器》[D].内蒙古大学.2013年.p14

⑤图片来源于www.zgguwan.cn

⑥图片来源于http://www.zhongguolishiwang.cn/c/p/bcdis.html

参考文献:

[1]曹雅惠.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器[D].内蒙古大学,2013.

[2]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M].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9.

[3]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发现的元代金银器窖藏[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1).

[4]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工作站.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的元代墓葬[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2).

[5]萌芳.蒙古族服饰首饰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