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工匠的责任不是一成不变的走老路

来源:网易艺术 2018年06月19日 06:46

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朱炳仁一直遵循着“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做艺术,这些年他坚持进行水墨创作,坚持进行铜艺术的创新,坚持基于传统工艺创造艺术新的生命力,他游弋于诗、书、画、印、铜的海洋,寻找到独属朱炳仁的艺术风格。

朱炳仁老师携展览《源否》亮相首届“艺术西湖.水墨无极”,并在现场接受网易艺术专访。

水墨创作已悄然进行了30余年

网易艺术:作为国家级非遗铜雕大师,这次在杭州却举办了一场水墨展,是怎样的机缘决定做这次的跨界艺术展?

朱炳仁:水墨展,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水墨我已画了30年,受父亲影响,这些年我一直坚持水墨创作。只不过没有在公众面前展示。大家对我的铜作品比较熟知。铜刚硬,水墨柔软,我的艺术创作可谓是软硬兼施。我的父亲是一位在杭州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在杭州他大概留下了2000多块招牌字。他希望我在书法方面也能做点事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对墨水和铜都很热衷,很多人说,在我的水墨画里看到了铜的风度,大概是相互影响的产物。

网易艺术:作为杭州人,您对水墨的情愫是什么?

朱炳仁:我从小生活在钱塘江边上,刚柔并济的性格铸就了杭州人的品德。杭州在艺术方面如何做到有刚有柔,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水墨和铜,恰巧从柔和刚的角度做了有机结合,本次水墨展,我尝试让水墨与铜开启对话。

朱炳仁作品 淡意谈意系列-金生67cm×62cm

朱炳仁作品 非墨飞墨系列-鼓瑟100cm×100cm

工匠的责任不是一成不变的走老路

网易艺术:作为铜雕界的大师,您在铜与建筑、与雕塑、与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在水墨与铜的融合上您有没有新的思考?

朱炳仁:水墨和铜,比如今天的展览就是一种融合的方式。在观赏过程中,你能体会到宣纸与铜的不同。而如今我想探寻的是水墨与铜的源头在哪里,这次展览名字定位“源否”,一方面是向我父亲,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朱德源先生致敬;另一方面,不论是铜还是水墨,它们的源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但是,作为传承者,却不能完全照搬,该否的就得否。

网易艺术: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您想要一直突破、创新,孜孜不倦?

朱炳仁:创新,突破是每个不同时期人都在进行的事情,对于做艺术的人而言,我们的责任是创造自己这一代人的文化,工匠的责任不是一成不变的走老路,走老路的艺术,永远缺乏生命力。

朱炳仁作品 湖画无画系列-紫气102cm×102cm

朱炳仁作品 浇过绕过系列-取映80cm×70cm

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方能走的长远

网易艺术:有人曾说,复活一种传统工艺一定是要重建与传统工艺相匹配的生态链,单就其中一个环节重建没多大意义,作为将老祖宗手艺传承并发挥更淋漓尽致的传人,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朱炳仁: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诠释,从传统文化生命力角度来说,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它才能生存下去,才会有活力。但是,现如今很多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消失,是因为现代人不需要了,它无法被现代人使用,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博物馆的方式把它保存下来,让我们的后人知道老祖宗曾经的生活和经历。另外一种情况,是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它能适应时代,适应现代人生活,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拥有新的能量,那他的生命力就会很强大。故宫博物院里有我的艺术馆,我们不能把文物带回家,但是可以把文物的文创带回去使用、欣赏、陈列。这样能保持艺术长久的生命力。

艺术和生活的联系就是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

网易艺术:网易艺术频道致力于将艺术还原于生活,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互通上您有什么自己的独到见解?

朱炳仁:艺术和生活的联系也可以分不同的类别,它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有人需要高雅的艺术来装点,有人则需要接地气的生活用品,这一切都可以用艺术来呈现。比如我用铜来做《千里江山图》的壁画,美国有好几个大厦来订。而家家都能用的到的茶壶,也可以用铜来做,三五年前我很少在市面上看到古人以前常用的铜壶,都是陶瓷、不锈钢的,现在,我把它挽回回来,铜茶壶变成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艺术西湖.水墨无极”《源否》展览现场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