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Mirror影视研究组
初秋九月,由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的《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纪录片发布沙龙于3日14:00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内科影会馆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为即将在CCTV9于10日-14日晚间22点首播的第一季《木作》拉开序幕。该部纪录片一共拍摄了五集,每集选取的手艺人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发展出来的匠人,通过“他们”和木作工艺,表现工匠精神、让人们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国人与木头之间的情感和故事。
榫卯工艺 匠心精髓
榫卯木构技术表现中国古人的大智慧,一阴一阳,一盈一亏,互补共生,缺一不可;榫卯体现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被看作中国木作工艺的精髓。
2016年,60岁的上海人王震华制作的天坛祈年殿模型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全榫卯的木建筑小样,天工之作,让他被人们喻为“当代样式雷”。王震华的手艺完美展现了中国古代木建筑的巧妙思维,继“天坛祈年殿”后,他将继续挑战又一榫卯力作——赵州桥。
乡土木情 与念相伴
所谓的“十里红妆”即为江南女子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等小木器及瓷瓶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等习俗,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鎏金,流光溢彩;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同时也是炫耀家产的富足。
在浙江宁海大佳何镇一处不起眼的地方,一个红妆木作的博物馆巍然屹立,何晓道是这座博物馆的主人,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在民间拾遗,然后聋哑木军就将这些起初破烂般的物件幻化成这番华美的模样。
伐木丁丁 构木为巢
在各个民族均纷纷由木材过渡到木石并举,甚至完全改为砖石结构时,唯独中国人从始至终都一直钟情于木材的应用。有“干栏之乡”之称的湖北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学界称之为“干栏”)无处不见,据说有大小吊脚楼群近百个,堪称“吊脚楼大观园”。仅在咸丰甲马池境内,就有龚家坨老宅、王母洞吊脚楼群落、青岗坝蒋宅、新场蒋家花园、龙门院子等吊脚楼建筑。
万桃元今年的工作除了营造新吊脚楼外,还要修缮自家祖屋,他要找寻“家”最本真的味道。
木头除了居住的实用,还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江西乐平,有“古戏台博物馆”之称散落在乐平大大小小的五百多座古戏台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民情风貌,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胡发忠是当地古戏台营造技艺传承人,40年来一直从事着古戏台的修建和修复工作,今年他想把当地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敦本堂戏台修缮如新。
以木相传 隽刻灵魂
汉代先人们开始用木头造出纸张,宋代用木头刻字制板,然后写下整个民族的历史。不论是物质的木作遗存,还是节目中寄托信仰的非物质“符号”,木头作为一种载体,隽刻着中国人的灵魂。
新绛(绛州)木板年画是中国年画重要的分支,许多描述历史故事、文化风俗的年画,只能在民间寻得一幅纸质遗存,而印制年画的木板早已不在。但民间艺人郭全盛却在一件件的复原它们,他的绛州木板年画雕刻以及套印技术堪称一绝;除了墨线版,郭全盛还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分别雕刻出几种不同内容的色版。
端午赛龙舟是中国人传统的岁时习俗,在温州当地,人们更将龙舟比赛称为“斗龙”,一个“斗”字深刻体现了温州人对龙舟的热爱。在温州市白象镇莲池头村,有一位叫陈建晓的师傅是当地有名的龙舟制作手艺人,找他做龙舟的人络绎不绝。
古木新生 承载文明
迎合着新时代而生,当木头逐渐失去功能性材料的主要定义时,人们对木头便有了全新的诠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木工坊正聚集着大批木作爱好者,他们用当下的思维重新赋予木头生命。
郑安全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网络红人。捧红郑爸爸的是女儿茉莉拍摄的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该片在视频网站上点击量超过百万;今年夏天,在为女儿的纪录片设计作品的同时,郑爸爸有了一个新的任务——翻新老宅,他希望将老宅恢复成全木建筑,这是他最熟悉的材料。
互联网上,关于木作的视频作品越来越多:专业的创作教程、制作过程的记录、最新创意的展现。当下网上十分有名的“小鲜肉”木匠张鑫便是其中的一名匠心传播者,他的“冰块西瓜”是B站小有名气的UP主,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家具设计系大二的一名学生。出于对木工的热爱,张鑫休学了半年,来到杭州mylab工坊更深入地体验木工设计制作,此后他凭借自身对于新时代的木工发展有了更好的诠释。
不论是建筑房屋、家具、摆设、玩意儿、精良“木作”似乎是贵族商贾、文人雅士的不二选择,更是塑造中国人灵魂和思维方式的物质基础。如果说西方是石头垒起来的王国,中国就是木头搭起来的文明。
—The End—
主编 | 韩英楠
编辑 | 殳吉
校对 | 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