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艺集贤——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郑忠作品
2018年6月16日下午三点,由中共长阳镇委员会主办,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协办,北京智慧长阳文化产业基地、北京梧桐利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智慧长阳美术馆、河北宽朴颐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燕鸣堂(北京)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汀兰艺术、北京宏宣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举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汉唐经典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汇艺集贤——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在北京智慧长阳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本着秉承、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理念,以现实主义题材和唯美的纯粹的艺术审美观为追求,以不同的绘画流派、风格和艺术信仰为宗旨,集中展示了六十位当代实力派书画名家的作品。
本期展览共展出了:李宝林、舒春光、王西京、甘长霖、边舒才、张鸿飞、杨沛章、王玉山、范扬、大土三阳、初中海、马海方、白云乡、梁占岩、马新林、张树立、王学辉、高维洲、陈联喜、苏继海、吴建科、王家训、北海、李呈修、李项鸿、邹立颖、南海岩、陈鹏、王利军、郑忠、贾国英、陈琳、李海军、陈玉林、罗瑞、王兴华、高博、钟鸣、张东海、王世利、叶华、刘长新、张继刚、姚占芳、李晓松、隋牟、白鹏、杨金瑞、候晓峰、赵金文、许志挺、杨军、陆千波、翁志承、张延东、郭红星、杨云鹤、段炼、赵永夫、王聪这60位艺术家的220余幅书画精品。
开幕式结束后,参展艺术家及嘉宾接受了媒体采访,对此次展览的积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展览展出了艺术家继承与发展中国书画的最新创作面貌,基本反映了当代书画创作的主流学术理念和水准,也反映了中国画创作的学术姿态,参展艺术家们希望主办方把学术性活动坚持下去,保持这一特色,为中国书画的繁荣发展尽一份责任,做出更多的成绩。
开幕式由北京智慧长阳美术馆馆长杨慧主持,房山区副区长齐文东,长阳镇副镇长刘文静、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范希辉,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甘长霖,中央文书馆书画院院长马新林,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张鸿飞,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杨沛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王玉山,北京智慧长阳文化产业基地董事长杨昆以及罗瑞、刘长新、陈玉林、高维洲、郭红星、赵金文、苏继海、姚占芳、段炼、王利军、陈琳、吴建科、陆千波、张东海、李海军、张树立、杨军、边舒才、侯晓峰、郑忠等多位参展艺术家和广大的书画爱好者及媒体出席了本次开幕仪式。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15日。
参展艺术家郑忠
【郑忠】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2000年至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
1997年起先后在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尼可西亚文化中心、赫尔辛基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周)、西安美院美术馆、北京可创艺苑、北京希尔顿酒店、北京国子监博物馆、美国纽约长岛美术馆、北京红博馆、森林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作品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美术观察》“美术名家”推介,《郑忠艺术作品集》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CCTV美术星空两次作专访。CCTV书画频道专访。
杨慧
北京智慧长阳美术馆馆长、主持人
张鸿飞
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致词
展览现场
艺术家郑忠和他的参展作品
杨馆长与嘉宾一行参观郑忠水墨作品后与作者留影
郑忠的现代水墨作品《海韵系列》,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艺术家郑忠接受媒体采访。
郑忠参展作品《海韵系列》
郑忠参展作品《海韵系列》
郑忠参展作品《海韵系列》
郑忠参展作品《荷风系列》
郑忠水墨画名家评论:
郑忠几年前曾画过一些水墨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最近,又看到他的新作,令人高兴。
水墨画的语言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架构中十分重要的财富。偶然性,是中国水墨画中极为有趣而又难以把握的一种特色,也是其所以吸引人的原因。郑忠在多年的探索中可以说颇有心得和成绩。
他的抽象水墨是比较多变的水与墨的交融,而又给人以丰富清新的意蕴。郑忠的画有种光感,这使得画面有了自然的生机,空间意识也变得深邃,墨色在复杂的层次变幻中,给人许多遐想。对于复杂与单纯的把握,想必学习版画的经历也给了他创作的上的灵感和经验。
胆,是很重要的,而夺魂则更难。期望郑忠在每幅画的精神指向上更上一层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
这组作品无论在理念、技法和审美趣味上,都与西方的抽象体系和符号化的实验水墨都毫不搭界。它的抽象美感根源自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从水墨的意蕴中陡然而生,既突然又亲切,让人根本来不及想起所谓西方的冷抽象热抽象,亦或是严重符号化的实验水墨。它们是如此凌厉直接、直射人心,又厚润华滋,回味绵长。在情趣格调上,倒是可以从传统审美趣味的品调中一一找到。既有雄浑、豪放,又有沉着、劲健;既得缜密绮丽之妙,又含自然、含蓄之味。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京双年展办公室 副主任 吴啸雷
绘画诉诸形象,而形象的创造首先要满足人们的视觉想象和审美期待,其中必然涵盖了艺术家的文化背景。
多年从事版画创作的郑忠,一直贯穿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阐释,故而他的现代水墨虽说为典型的抽象艺术,却非偏向纯形式和结构化的西方式抽象,而体现出的意象性具备了东方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及图式指征。
郑忠旺盛的创作能力及艺术取向,表露于画面上充分体现了他多年的探索中有一种版画创作经历所特有的对画面材料与肌理的熟练。这种多种材质的运用,既凸显出他画面的丰富性,亦拉开了他与其他同行的差距。他的彩墨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水墨画的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氤氲气象。
闻松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其五,郑忠的后抽象水墨将水与墨、墨与色、理与法、似与真、简与繁、形与意、风与神、物与境有机同构,追求天人合一、心物两忘、神形统一的超凡脱俗之格调,在此简到极处即是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泼彩与泼墨、滞涩与流畅、浑厚与升腾、奔放与工致、邈远与深邃、浓烈与轻盈、开合与聚散、斑驳与瑰丽、丰盈与空灵、线性与体块、结构与空间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多元因素无不相辅相成、合而为一。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黄丹麾
“郑忠的抽象水墨画不同于传统水墨画,而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意蕴,画作不仅具有自然的勃勃生机,空间意识也深邃,多变,给人许多遐想的空间。使得他在同行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从风格上,他的画作属于新中式,通过水墨画的传统功底,又从当代人的审美角度去展现。从建筑空间设计师的视角及应用角度看,郑忠的画作能走进酒店,办公,会所等综合空间,亦可作为屏保等数字影像载体,而不局限于博物馆或艺术馆里,这就区别于大部分水墨作品的局限性。这样的作品非常适合走进品质生活空间,除了具有收藏价值,还兼具欣赏及美化空间的作用。期盼郑忠的抽象水墨画作在不久的将来可走入并广泛应用于数字媒体载体中。”
美国跨界设计师、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穆拉徳博士
郑忠是一个能够沉醉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凭着他细致、准确、独特的感觉,塑造出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画面。在无限空静中,观察着思考、分析并发现着那些隐匿在每一幅作品后自我空间的精髓。在这个世界中充满着回忆与经历,这正是属于一个像他那样伟大的艺术家具有的内心世界。
郑忠具有着令人羡慕与钦佩的艺术创造力,特别是能够在那些已创造的画面的支柱给予延伸与扩展。毫无疑问,借助于独特的中国式的美学思考与根基于普遍的为器官变换论的概念,使他能在个人的作品中具有如此的创造力。在西方,这种对空间的感觉与定义,都是在中心式的艺术观点中发展起来的,在其中充斥着浮躁,而缺乏着这份空静。这个中心涵盖了图像的支柱。但是郑忠却认识到不是应该让这个中心来主宰画面,而是要让艺术家与创作者自己成为这个中心,利用画面的支柱来作为一种表达方法来把艺术家自己这个中心无限扩展。
在他运用在他作品的独特艺术语言,使他能都采用这种神奇的介质来创造图像来获得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观看者带来一种无比的震撼力。现在剩下要做的就是让其他的人能像我们一样能够欣赏到他作品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Antonio Navarro
展览负责人
西班牙Elche Miguel Hernandez 大学
郑忠的抽象水墨,与近三十年来诸多抽象水墨画家的探索到底有何不同?刨根问底,我认为是其纯粹性。首先,在抽象水墨画家笔下意味着沉甸甸“文化含量”而屡见不鲜的象征符号,在郑忠的抽象水墨作品中却不见蛛丝马迹;其次,在抽象水墨画家那里越弄越复杂的作画技法,包括一些秘而不宣的杀手锏特技,在郑忠这里则是化繁为简,让拥有水墨画经验者一目洞见其底细。他的技法单刀直入,单纯到一句话即可概括:拓印加泼墨。但难就难在,以如此单纯的画法,却表现出十二分耐人寻味的形式感,的确显示出郑忠在把握形式语言方面拥有着敏锐的悟性和过人的才情。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聂危谷
郑忠水墨山水的多维复合意象,保留了所有感性的细节,却又不是对自然的忠实描摹,也摆脱了传统山水程式的桎梏,它是心对物象的观,是两者的统一。虽然他的画作广泛采用了抽象手法,但与西方抽象艺术有根本区别。他全然不同于西方抽象艺术忽视形体,纯粹用抽象的线条和颜色表现自我感情。其多维复合意象并非无象可求,而是“其中有象”。只是隐而不显,是多个意象的叠加、交融互渗。其意象原始、神秘与清晰、现代交相辉映。富有创造性想像的欣赏者自然不难领会,他们根据各自的体验又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极大地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其意象也不像西方立体派多为单体表现,郑忠追求的是意象能“得一山而得数十百山之意态”,所要表达的是自然之万有,是审美主体心中的宇宙。这正是郑忠多维复合意象创造的独特之处。
长期临池,郑忠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深有体会,正锋、側锋、藏锋、露锋互用,其线条正背偏側,长短粗細,摇曳生姿。得益于熟练掌握版画各版种技法,他对媒材进行适当加工处理,使笔墨运化必要时按主观意志运行,既有理路可寻,又有拓印痕迹等偶然之趣。于酣畅淋漓中滴洒、盘拏,跌宕起伏的线条,豪纵流淌的肌理,极富音乐感。
韩忠言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对于郑忠的绘画理念,笔者要特别提到一个词——“生发”。中国画历来讲究“生发”二字,这种生发看似与人们所熟知的“意在笔先”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意在笔先”是在“解衣般礡”的大自在状态下的一种对画面意境的“神遇”,大画家石涛曾言:“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这种主客体间的碰撞在郑忠头脑中不期而遇后,画面的意境就会不断地生发出来,他可能从一个点开始,慢慢辐射到整个画面,也可能是先进行色彩的“泼墨大写”,先产生出一种类似于“宇宙洪荒”的混沌状态,再逐一地进行实体化,在颜色的流淌过程中,形象会不断生成,可能是如镶嵌在碧天上的宝石——纳木措,可能是“绝岸颓峰”般的断崖,可能是皑皑的雪山,更可能是滚滚激射的熔浆……
杨艳丽《收藏投资导刊》编辑
在当代绘画叙事的语境中,郑忠先生的彩墨系列作品非常具有特色,他作品的图式来源和他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场域有很大的关系。郑忠先生生长于苏中地区,苏中地区很有意思,这个地方出了很多大和尚大禅师,在佛门里禅宗的修行方式有一种顿悟式的,禅宗里有棒喝之下直入如来境地的公案,顿悟是一种修行开悟的形式,郑忠先生的这种绘画其实和禅宗的顿悟有一种紧密的联系,事实上郑忠在生活中亦是修行者,当绘画与修行结合在一起时,智慧就能关照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郑忠是以修行者的视角并以顿悟式的方式介入到中国绘画史的文脉里而显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当然他的顿悟有他的成长逻辑,他的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首先是他早年做海军特种兵的经历,从军经历使他有着强状的体魄,坚韧的意志,这种特殊的生命体验,使郑忠先生具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创造力、暴发力。他的这种创造力、暴发力是他在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到印染厂这样的一个工作场域里得以激发,印染厂里面有着很多印染的工艺,印染技术性的美感,对他的创造产生一种刺激,所以他直接将这种印染技术的美感转化在版画语言当中,郑忠先生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从印染技术转化而来的这种版画形式在版画界横空而出,有着一种非常鲜亮的反响,在版画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那么郑忠在版画实践成功之后也进入到当代彩墨画的实验性领域,在这种实验性的领域里面他同样的是将这种来自于民间的来自于早年的生活经历感悟进一步升华,以呈现出当下的面貌,这种面貌在当下彩墨画实验领域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个案,这是他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的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美感。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收藏部副主任、艺术学博士)文化艺术家艺术